荆台集
古代地名
荆台集一词在清朝诗人范允览游荆台后所写的《荆台春色题咏》中出现:莫上紫荆台,莫折紫荆花。曾是三田泪,盈盈带落霞。
历史传说
“莫上紫荆台,莫折紫荆花。曾是三田泪,盈盈带落霞。”这是清朝诗人范允览游荆台后所写的《荆台春色题咏》。诗中的“三田泪”出自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田氏三兄弟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大明府长垣县东方“八亩田”处开荒建村,居于高台之上一棵大紫荆树下。三人发誓:树在人在,树活人和,兄弟要和睦团结,使家业像大紫荆树一样枝繁叶茂。数年后,三妯娌不和,各有分家之意。在做饭时各自偷偷往树下浇开水,并相互攻击,矛盾日深。紫荆树枝枯叶黄,三兄弟见状抱头痛哭于树下,表示要恪守誓言,树死人死,决不分裂。三妯娌见状,各自疼自己的丈夫,自惭形秽,各自检讨,和好如初。时过一天,紫荆树枯枝发芽,绿叶遍布。兄弟三人喜不自胜,培土浇水,紫荆树枝繁叶茂,田家亦人丁兴旺。自此,“紫荆树下哭三贤”的佳话被历代文人描绘,或载入地方志,或改编为文艺作品,以教育后人。1997年在香港回归时的区旗里,就设计了一朵紫荆花,象征着骨肉同胞密不可分。
人文地理
荆台集地处东明县城东南20公里、东明集镇政府东南4公里处。村域内紫荆河蜿蜒而过,长(兴)金(堤)公路直通金堤。据《东明县志》记载,该村历来由东明县管辖。1911年属第六乡(区);1944年属第二区;1953年属二区紫荆乡;1958年归东明集公社(镇)至今。现有耕地3562亩;居民14姓,共493户,1934人;其中回族5人,藏族2人、满族1人。任姓原籍辽阳海州卫,现有197户,786人;赵姓从本县大屯镇龙山集迁入该村,现有89户,352人;王姓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由大屯镇东夏营迁入,现有83户,327人;毛姓于明万历元年(1573)由本县小井乡毛寨村迁入,现有56户,217人;董姓两支,分别来自河北邯郸董家洼、菏泽孙化屯,现有34户,130人;卢姓在清末由本镇卢寨迁来,现有8户,31人;乔姓于清光绪年间从本镇屈庄迁入,现有7户,27人;张姓于明洪武年间迁此,现有3户,11人;崔姓于清末由河南民权县崔淖村迁此,现有2户,8人;安姓清末由马头镇安本屯迁来,现有1户,8人;周姓于民国初从大屯镇前排迁入,现有2户,7人,李姓从小井乡里长营迁来,现有1户,2人;杨姓于1961年从小井乡五营迁入,现有3户,14人;金姓于1963年从陆圈镇高林寨迁入,现有4户,13人。解放前,村民王二发等3户、19人因逃荒分别在陕西省大荔县、西安市、宜川县落户。解放后,乔天良等14户、45人分别在新疆塔城、奎屯、玛纳斯、石河子、南丈落户;刘春芳等8户、32人,分别在佳木斯、郑州、青海石棉厂、襄樊、南京、银川落户。
民风特征
荆台集人侠肝义胆,有见义勇为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时期,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村民彭惠(女),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八路军驻濮阳办事处东明工作团宣传队长、长垣县河东区妇救会主任。东明沦陷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配合党组织,教育争取其兄、伪警察局长彭志信、警察局督导范冈、伪县府财政科长沈致远;为我党我军搜集大量情报。1946年国民党部队占据东明县城,彭惠冒着生命危险继续留在县城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后身患重病,不幸去世,年仅27岁。1943年2月,村民毛连重、董文禄参加革命。毛连重在冀鲁豫军区五分区十三团二连当事务长,1946年8月在本县小程庄战斗中献出宝贵生命。董文禄在县基干大队当战士,作战英勇顽强,两次受伤不下火线,1948年2月在兰考县壮烈牺牲。任存德1944年参加革命,任冀鲁豫军区五分区南东独立团排长,1947年8月回村打探敌情,被敌人活埋村西。任泮成1945年走向革命战场,在苏北军区警卫营三连当战士,在江苏盐城县上岗镇从容就义。
文化底蕴
荆台集文化底蕴丰厚,兴教源远流长。历史上具有生员以上学历者70余人。毛鸃,明甲申年(1461)进士,授浙江新昌知县,擢山西道御史,巡按四川,转浙江按察使,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功绩称著他乡,德操永垂故里。王中立,清康熙年间进士,历任河间府南皮县、山东寿光县正堂,江苏淮安府知府。清朝、民国时期该村私塾连绵不断,解放后小学教育兴旺。毛殿军一家六代连续从教,堪称“教育世家”。其曾祖毛翔卿,清咸丰九年(1859)邑庠生,在本村玄帝庙内创办私塾;祖父毛鸿图,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诏授衍圣公赞礼生员,子承父业继续办私塾;父亲毛金铭,民国初毕业于漆阳书院高级小学,义务教书,深受村民拥戴,很多农民子弟前来就读。村办小学教师毛殿军一家,有11人获大专以上文凭。恢复高考以来,全村有大中专毕业生103人,其中本科生46人,硕士生4人,博士生2人。任占一多才多艺,曾办私塾,擅长珠算、书法,精礼仪,知天文,晓地理。后人保存有他的亲笔书法一巻,古老算书一部。全村有30多人从事书法绘画研究,本县很多纪念碑、庙碑、墓碑的书丹都是荆台集人。毛天申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入编《当代著名书画家珍品选》、《万米长城巨卷》等四十余部大型画册,辞条编入《中国美术家选集》、《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多种典籍,被多家艺术团体、画院聘为顾问、名誉院长。毛元善是副研究馆员,多家艺术团体理事、名誉院长,书画作品及辞条多次获奖,编入《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人民艺术家巨卷》等二十多部大型画册及辞书。毛瑞珩是天津南开大学著名教授陈玉圃、范曾的研究生,主攻国画山水、中国美术史学、考古学,2006年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解放前村里曾有豫剧玩会班、唢呐班,在当地小有名气。上世纪60年代,村里的文艺宣传队非常活跃。村里还有一个小型曲艺队不断出外演出。
荆台古文化遗址位于村中偏北,南北长56米,东西宽20米,文化堆积层约6米,曾采集属于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和商代中期文化的标本64件,1984年被县政府列为文化保护单位。遗址上建有玄帝庙,传说始建于汉文帝三年。庙为全木结构,四梁八柱,前后拱梁,九檩八搭,黄琉璃瓦滚龙脊,红、黄、绿三色琉璃筒子瓦,前后扣菱形图案,大殿前有卷棚、山门。大门两侧,有钟鼓二楼,后有阁楼。大殿中央有祖师神像,四周壁画尽书人之孝道。逢年遇节,虔男信女朝拜,人群比肩接踵。二月初六古会期,为四邻八乡之观光所在。据前人记述,玄帝庙自明朝以来历经七次维修翻新,现存记事残碑五块。民国二十六年重修碑题联:“三贤哭活紫荆树彪炳于前,四村保留大柏树流芳于后”,横批“荆台春色”。玄帝庙1967年坍塌。为保护古文化遗址,村人于1999年自筹资金在原址重建玄帝庙三间。虽然不如原样壮观,但庙内有本村村民毛天恩、王华亭、毛天申自行设计和雕塑的祖师神像及十五尊站像,仍不失玄帝庙之古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荆台集的经济发展进入有史以来的鼎盛期。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先在紫荆河上建大型扬水站一座,后又挖排水沟4条,土地重新划方,以方定路,以路带沟,沟沟相通,形成排灌网络,紫荆河水引到田间地头,家家有排灌机械,旱能浇,涝能排,稳产高产,小麦亩产900斤,玉米超过1000斤。自1995年起,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实行间作套种,棉花、西瓜成为主要经济作物。建有西瓜交易市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借助于西瓜贸易市场,服务、餐饮、商贸业随之兴起,磷肥厂、毛毡厂、棉厂等个体民营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成了村里的经济开发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群众的经营理念也随之改变。农忙忙农业,农闲忙副业。村里有搞建筑的传统手艺,现有四个建筑队,从业人数百余人,年收入120万元。劳务输出是村里的另一项经济收入,每年农闲时大量剩余劳力进城务工,多时达500多人,有的常年在外务工,仅此一项,年收入也在百万元以上。全村拥有农用机动车350辆,摩托车、电动车185辆,手机过千部,电视入户率98%,个人小轿车12辆,新式住房小院日益增多,小楼开始在农户耸立,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兴起。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东明集镇荆台集村委会.菏泽市监察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1-01-31 12:29
目录
概述
历史传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