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古建筑群,位于河南省南阳市
淅川县城西北44公里荆紫关镇。该镇西傍
丹江,东依猴山,居豫、鄂、陕三省接壤地带,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位置险要,临丹江航道重要码头,是商业要地、军事关口。
历史沿革
古镇荆紫关的形成,离不开丹江河的孕育。背倚猴山、面临丹江,西接秦晋、南通鄂渚。有史记载的名称,可追溯到五帝后期。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荆紫关位于荆州和雍州的分界线上,成为荆雍二州的关口。
西周时,已在此修筑关城,春秋战国时此关“朝秦暮楚”即名扬天下。
西汉时,已形成集镇雏形,水运有“丹江通道”,陆运有“商淤古道”,西接秦川,南通鄂渚,为南北交通之要塞。
唐代,最终形成集镇,南方许多物资都要通过此处运往长安;白居易、李商隐、元稹等大诗人,从长安南下也都曾路过这里。
明清时期,古镇发展进入鼎盛,《旧志》中记载了明朝前期荆紫关“康衢数里,巨室千家,码头上百艇接樯,千蹄接踵。”的繁荣景象。
清朝中期,古镇更是出现了“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二家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号”的异常繁华景象,遂成为豫、鄂、陕附近7省商贾云集之地,是南北贸易的枢纽。
建筑格局
古镇依丹江东岸走势南北延伸2.5公里,700多间清代建筑风格的房舍沿街分布,这些古建筑群错落有致,陪衬生辉,虽有损坏,目前还残存有府台衙门、清真寺、关门、平浪宫、万寿宫、马饮桥、禹王官、山陕会馆、永安城遗址等,使其独具魅力。荆紫关古街道,南北走向,长约五里,分北街、中街和南街三部分。豪贾富商昔日多聚居北街和中街,南街多是住的普通百姓,且多是回民。据记载,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末时期的三百多年里,附近百里之内,如淅川寺湾、西簧、大石桥、老城和西峡、陕西的商南、丹凤,湖北郧县、刘洞等地居民的生活用品,大都在此购置。
荆紫关繁盛之时,商人成立了八大帮会,均建有会馆。今保留下来的还有平浪宫、山陕会馆、湖广商人所建的禹王宫、江西商人所建的万寿宫、河南会馆,保存最好的是平浪宫,它也是小镇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建筑。
商铺建筑均系砖木结构,前铺后院格局,院落狭窄,两侧厢房对称。铺面是上下两层,白墙灰瓦,飞檐翘壁,临街房两侧前坡上部建有一米多高、两米来长马头墙,失火时可以阻隔蔓延的火势,这些都是徽派建筑风格的体现。临街大门一律由黑漆厚重的木板钉成,住户们统一昼开夜闭。诸多细节反映了当时商人经营遵守一定之规,使得当年荆紫关商贸和谐有序。
主要建筑
明清一条街是北十三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也是千年古镇荆紫关的缩影。古街长约5华里,为南北走向,分南、中、北三街,每一条街都是直街,街于街之间有斜弯相连,从空中看如一艘远行归来的航船,又似一张蓄势待发的弓箭。现保存有明清建筑700多间,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山陕会馆、平浪宫、万寿宫、禹王宫等典型建筑和刘家大院、陈家大院等富商住宅保存完好;古码头、古关门、古吊角楼与其它古建筑群错落有致、相映生辉。是南北建筑的大观园,古代商业贸易的活标本,南北饮食文化的荟萃处,三省民俗文化的交会地。
位于荆紫关南街,古为守城之用。很早就有,屡建屡废,多废于战乱年间。现在的关门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门楼是小石雕叠错成花纹状,故称“花城门”。貌像石牌坊,二层级,单拱门,砖石结构,跨街而立。门额上嵌大理石横匾一块,上面刻有遒劲的“荆紫关”三个大字。
平浪宫位于明清古街南段,取“风平浪静”之意,明朝
崇祯年间,由船工和商人组建的船帮集资兴建而成,船帮经济实力强,平浪宫建得高大雄伟,装饰精美。它坐东朝西,面望丹江,占地873平方米。院落分前、中、后三进,建筑均为硬山式,正脊垂脊上有砖雕。院前设钟楼、鼓楼,木质灰顶四角攒尖三檐叠起。钟楼鼓楼顶部竖有避雷铁叉,嵌有“风调”“雨顺”字样。平浪宫供奉的是水神杨泗将军。这座平浪宫,是“国保”,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
杨泗爷神庙。
山陕会馆座落于古街中段,北与禹王宫相邻,座东向西。山陕会馆建于清朝道光13年,为山陕商人筹资兴建,故名山陕会馆。该馆一进四阶,有馆房29间和对称的钟鼓楼,规模较大,是荆紫关古建筑群中最大的一座,分前馆、中馆、后馆、过道房等。会馆门前一对雄狮对立,高约四尺,整个房舍地基全部由长方体石条铺成,墙体二尺多厚。
禹王宫又叫湖广会馆,是
嘉庆十年由湖广两省商人捐资修建的,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禹王宫南与马饮桥接壤,北与陕山会馆相邻。座东向西,分前、中、后三个宫。前宫三间,很有气势;中宫和后宫都是三间,古典样式,歇山建筑,檐柱有许多石刻木雕,或人物、或花草、或鸟兽,造型奇特,惟妙惟肖。后门侧面有门楼,门楼上篆刻“万福”二字。最壮观的是宫门。宫门上下都用石条砌成。石条上多有雕刻精巧的石雕。门楣竖立着黑色大理石匾,匾上刻有“禹王宫”三个石字。宫门两侧门阙上的图案,每一侧均为两组。南侧上组是“梅挂古钟”,北侧上组是“喜鹊白鹤”。
座落于中街,始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居于平浪宫北侧80米处。该宫俗称“江浙馆”,是江苏、浙江一带商人建的会馆。该宫座东向西,临街而建,具有古典风味。现存房舍十七间,宫门三间,暗楼式结构,门楣上竖有匾,题“万寿宫”三字。后宫三间,梁柱叠错,有木雕彩绘。房顶虽经维修改建,但仍维持原貌;侧宫三间,虽有破败之象,但原貌依存。宫门进去后到后宫房,两侧是对称厢房八间。
府台衙门坐落于古街南段。明成化十年,荆紫关设有巡检司,营千总镇守。清时,设置副将都司。此地,当时建有宏大的衙门,有东西城楼、花城门、击鼓楼、奎星阁,及大堂、二堂、审衙、兵营等多项建筑。是一座清代多重衙门,即府台衙门、协镇署、副将署等。该衙占地百亩,原设有东城楼、花城门、击鼓楼、大堂、二堂、审衙、兵营等多项建筑。至今其中的大门楼、审衙、厢房等项建筑仍保持完好。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这里兼办学堂,由小学到高中,到河大附中,已成百年老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河南大学为躲避日寇炮火,避难到此办学,在古镇人民的帮助下,河大师生渡过了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哲学大师冯友兰,教授陈子昂等亦在此从事教学活动。2001年河大为感谢患难时的朋友,专程来此慰问,并确定荆紫关高中为河大附中,即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高中。
一脚踏三省碑位于荆紫关镇西部白浪街中心,是豫、鄂、陕三省的交界点。1987年三省乡镇自发集资,在此建立了一座小巧玲珑的三棱大理石塔式碑。碑顶部似塔式,三根石柱支撑角檐及塔顶。碑身用绿黄大理石贴面,为锥状三面体新界碑。
为纪念荆紫关获得新生和在解放荆紫关战斗中牺牲的200多名烈士,1999年,中共淅川县委、县政府和荆紫关镇党委、政府联合建立纪念碑,以示纪念。为了传承红色基因,2003年4月,荆紫关镇党委、政府将地处古街中心地段的镇文化站搬出,建立起“荆紫关镇革命纪念馆”。
文物保护
2001年6月,荆紫关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城西北44公里荆紫关镇。
从淅川汽车站出发,经南阳路、苏北线、泰安街到达荆紫关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