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惠泉
苏洵、苏辙、苏轼创作的古诗
《荆门惠泉》是宋朝苏洵、苏辙、苏轼所作的一首诗。
诗词原文
苏洵《荆门惠泉》
古郡带荒山,寒泉出西郭
嘈嘈幽响远,衮衮清光活。
当年我少年,系马弄潺湲。
爱此泉旁鹭,高姿不可攀。
今逾二十载,我老泉依旧。
临流照衰颜,始觉老且瘦。
当时同游子,半作泉下尘。
流水去不返,游人岁岁新。
苏轼《荆门惠泉》
泉源从高来,走下随石脉。
纷纷白沫乱,隐隐苍崖坼。
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
泻为长溪,奔驶荡蛙蝈
初开不容碗,渐去已如帛。
传闻此山中,神物懒遭谪。
不能致雷雨,灩灩吐寒碧
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
苏辙《荆门惠泉》
泉源何従来,山下长溪发。
油然本无营,谁使自激冽。
茫茫九地底,大水浮一叶。
使水皆为泉,地已不胜泄。
应是众水中,独不容至洁。
涓涓自倾泻,奕奕见清澈。
石泓净无尘,中有三尺雪
下为百丈溪,冷不受鱼鳖。
脱衣浣中流,解我双足热。
乐哉泉上翁,大旱不知渴。
作者简介
苏洵唐宋八大家,父子三祖籍四川眉州人.此诗是北宋仁宗嘉佑五年二月(1060年)进京赶考路过荆门途中.公元1059年也就是北宋嘉佑四年三苏父子离家赴京。比起前一次赴京来,这次赴京有以下不同:一是成员不同,前次是父子三人赴京,这次是全家出动(苏洵《初发嘉州》:“托家舟航千里速”)除程夫人已去世外,苏轼之妻王氏、长子苏迈、乳母任采莲,苏辙之妻史氏、乳母杨金蝉皆一同赴京。二是所走路线不同,前次是陆行北上,这次是舟行南下。自眉山沿岷江、长江而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四川重庆)、忠州,出三峡,到宜昌,于同年12月初到达江陵,在此度岁;次年正月从江陵出发,陆行北上,经襄阳(今属湖北)、唐州(今河南唐河)、许州(今河南许昌),于嘉佑5年2月15日到达京城。二是费时不同。前次只走了两个多月,这次他们一路探幽访胜,走了将近半年。他们分乘数船,浩浩荡荡,顺流而下,好不热闹。在船上,下棋饮酒,吟诗作赋,弹琴高歌。他们且行且止,每到一地多舍舟登岸,游览名胜古迹。沿途多有亲朋好友、地方官吏接送,过得相当愉快。旅途中父子三人作诗三百余首,所做诗后都收入《南行集》,很多诗都是父子三人同行唱和诗集,诗都是同题分作。荆门惠泉诗就是属于此类,此三首诗作于1060年荆门初春时节,诗歌真实地纪录了荆门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及象山脚下贤人君子之遗迹.
写作背景
公元1059年阴历12月,苏氏全家人到了江陵,并在荆州过完春节,在荆州住了将近一个月。他们拜会了荆州知州王兵部,苏轼有《上王兵部书》,苏洵作了《王荆州画像赞》。
诗歌鉴赏
苏辙与王荆州之子王璋交游,他们父子在江陵过了春节后,于嘉佑五年(1060年)正月5日继续北上,于正月中旬抵达荆门,其中苏洵一生进京海赶考中曾娄次途经荆门,对荆门感情也比较深厚,这次他带苏轼苏辙又故地重游惠泉,并引发对人生的无数感慨。
苏洵作诗曰:“古郡带荒山,寒泉出西郭。嘈嘈幽响远,衮衮清光活。当年我少年,系马弄潺湲。爱此泉旁鹭,高姿不可攀。今逾二十载,我老泉依旧。临流照衰颜,始觉老且瘦。当时同游子,半作泉下尘。流水去不返,游人岁岁新”。此诗前四句写眼前之景;次四句回忆二十年前自己再举进士,东出三峡,北上入京,途经荆门惠泉的情况;最后八句是感叹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自己已经“老且瘦”了,而当时的“同游子”,半已作古了。
而苏辙苏轼诗更多是描写惠泉景致,苏辙吟咏到:“泉源从何来,山下长溪发。悠然本无营,谁使自激洌。茫茫九地底,大小浮一叶。使水皆为泉,地已不照泄。应是众水中,独不容玉洁?涓涓自倾泻,奕奕见清澈。石泓静无尘,中有三尺雪。下为百丈溪,冷不受鱼鳖。脱衣浣中流,解我双足垫。乐哉泉上翁,大旱不知竭。”最后苏轼作合道“泉源从高来,走下随石脉。纷纷白沫乱,隐隐苍崖坼。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泻为长溪,奔驶荡蛙蝈。初开不容碗,渐去已如帛。传闻此山中,神物懒遭谪。不能致雷雨,灩灩吐寒碧。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
父子三人诗风格不同,其中苏洵诗远古苍劲,苏辙诗词淳朴无华,而苏轼的诗词中更是清新中带有一种豪健,虽然写荆门惠泉诗并不是三人诗歌中的巅峰之作,其中苏轼苏辙所作都为他们的早期作品,但它留给后人特别是荆门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学史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0 23:14
目录
概述
诗词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