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乌散,中医方剂名。出自《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具有麻倒不识痛处之功效。主治损伤骨节不归窠者。
组成
猪牙皂角、木鳖子、紫金皮、白芷、半夏、乌药、川芎、杜当归、川乌各五两(150g),舶上茴香、坐拿草(酒煎熟)、草乌各一两(30g),木香三钱(9g)。
用法用量
上并无煅制,为末。诸骨碎、骨折出臼者,每服二钱(6g),好红酒调下,麻倒不识痛处,或用刀割开,或用剪去骨锋者,以手整顿骨节归原,端正,用夹夹定,然后医治;或箭镞入骨不出,亦可用此麻之,或用铁钳拽出,或用凿凿开取出。后用盐汤,或盐水与服立醒。
功用
麻倒不识痛处。
主治
损伤骨节不归窠者。
方义
猪牙皂角通窍涤痰,搜风杀虫;木鳖子散结消肿,攻毒疗疮;紫金皮祛瘀通络;白芷消肿排脓;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川芎活血行气;当归补血活血;川乌、草乌温经止痛;茴香散寒止痛;坐拿草消肿散结;木香行气止痛。
加减化裁
伤重刺痛,手近不得者,更加坐拿、草乌各五钱(15g),及曼陀罗花五钱(15g)入药。
使用注意
本方中木鳖子、乌头均有大毒,有效剂量极难掌握,使用要格外谨慎,现临床一般不用这些药物来麻醉。
重要文献摘要
1、原方选录
《世医得效方》:“麻药草乌散治损伤骨节不归窠者,用此麻之。然后用手整顿。猪牙皂角、木鳖子、紫金皮、白芷、半夏、乌药、川芎、杜当归、川乌各五两,舶上茴香、坐拿酒煎熟、草乌各一两,木香三钱,伤重刺痛,手近不得者,更加坐拿、草乌各五钱,及曼陀罗花五钱入药上并无煅制,为末。诸骨碎、骨折、出臼者,每服二钱,好红酒调下,麻倒不识痛处。或用刀割开,或用剪去骨锋者,以手整顿骨节归元,端正,用夹夹定,然后医治。或箭镞入骨不出,亦可用此麻之。或用铁钳拽出,或用凿凿开取出。后用盐汤或盐水与服,立醒。”
2、《全身骨图考正》:“凡骨碎者,须用麻药即草乌散与服,或用刀割开,甚者用剪剪去骨锋,使不冲破肉;或有粉碎者,与去细骨,免脓血之祸,且以药水一日一洗,莫令臭秽《得效》。”
3、《中国文化知识精华一本全》:“中国古代的麻醉术⋯⋯至今,麻沸散的药物组成早已失传。据现代人研究,它可能和宋代窦材、元代危亦林(1277〜1347年)、明代李时珍所记载的睡圣散、草乌散、蒙汗药相类似。窦材的《扁鹊心书》(1146年)记有用睡圣散作为灸治前的麻醉剂,它的主要药物是山茄花(曼陀罗花)。危亦林的正骨手术麻药草乌散,是以洋金花(也是曼陀罗花)为主配成的。”
4、《中医骨伤科学》:“危氏对开放性骨折,主张扩创复位加外固定治疗。危氏还创制了内服麻药‘草乌散’(又称麻药方),对其组成、功用、剂量及注意事项都有详细记载。”
5、《中国科普佳作百年选感悟科学? (下册)》:“曼陀罗花可能是麻沸散的主药。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中载有麻醉剂‘睡圣散’,其主药为山茄花,即曼陀罗花。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有‘草乌散’,用曼陀罗花和乌头作为正骨手术用的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