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锡林郭勒大草原肥沃土壤里汲取生命甘泉的大型民族舞剧《草原记忆》,充满浓郁的草原气息和民族特色,把几十年前在草原上发生的令人柔肠百转、气荡挥泪的感人故事演绎为一部大型舞剧,将观众带入一个远在天边的梦幻草原的记忆中,通过唯美精彩的舞段、回转磅礴的舞台效应,折服了观众。
内蒙古草原向来被称为“歌的海洋、舞的故乡”,该舞剧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运用民族歌舞艺术的多种元素,凝聚了文艺工作者们的辛勤汗水而大放异彩,堪称草原舞台艺术的一朵奇葩。剧情
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3000孤儿被送到
内蒙古大草原,在草原额吉、阿爸领养抚育、精心呵护下长大成人。在那个缺吃少穿、缺医少药的年月,草原母亲为了抚养孩子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困苦,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一富有人性深刻内涵的草原真实故事,以草原风格的舞剧剧情与精湛的舞蹈语汇、独特的音乐设计以及舞美效果,展示了草原文化的辽阔、高远、宁静、悠然、欢快、自由的独特魅力,显示出对生命,天地,万物,自然的深沉哲学思索,让观众沉浸在辽阔草原之宁静神奇、蜿蜒溪流之安详意境、蒙古长调之悠远高亢、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情怀中,加大了主题思想的提升,拓展了舞剧的艺术效果。
剧中舞蹈是它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它完全依靠形体的表现力来完成所有的戏剧要求——主题思想的阐述、矛盾冲突的展现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大型民族舞剧《草原记忆》中草原母亲的形象通过优美的舞姿、和谐的韵律、高超的技巧“讲述”和“吟诵”了生命情调的强撼、内心情愫的微妙、情感深处的脆弱、人文的温馨与感动,讴歌了草原母亲的博大的胸襟。过去我区民族舞剧形式的剧目以民族风情、民间传说、民歌与情感故事等题材为多,但《草原记忆》选择舞剧形式演绎这个深刻主题,在我区艺术创作上堪称是一个新的突破与探索。
表现民族舞剧结构的新视角。大型民族舞剧《草原记忆》中强化人本意识,揭示人性的真善美,追求与表现现代的文化精神,努力以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自由自主的时空转换,调动多种艺术手法丰富舞台效果,扩大了审美张力。舞剧的主线是上海孤儿对草原母亲的深刻记忆,展现的是草原母爱的无私伟大,融合了传统的、现代的、具象的、意象的表现方法,在舞台布景、服装、灯光等舞台美术方面,通过真实的质感、恰当的色光变幻以及各种效果营造出舞剧情境所需要的艺术氛围,增强了舞剧的感染力。舞剧是综合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从整个舞剧表演效果可以看出编导的多方位思考和技巧上的飞跃。舞剧以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情感人至深,生活气息浓厚,使观众能感受到草原乡土的亲切。
大型民族舞剧《草原记忆》突出草原音乐风格,
马头琴、呼麦、
长调、潮尔等传统因素的加入与烘托,使古朴典雅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相结合,欢快、明朗、雄浑、粗犷的舞蹈音乐大大烘托了全剧的艺术感染力。舞剧中有的情节还巧用静场手法,情节陡转间,琴瑟激昂,有着一定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大型民族舞剧《草原记忆》舞蹈编排颇有独到之处,群舞体现着鲜明的地域风格,与主人公的独舞、男女双人舞形成鲜明的写照,组构成完整的戏剧效果,同时让观众感受到民族舞蹈的崭新风貌,从而双重享受到舞蹈美与戏剧美。舞剧中的“春之舞”、“哈那舞”、“赛马舞”、“思念舞”、“风雪舞”不仅舞蹈形体很美,其舞美构图精巧、独特新颖、与全剧形成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在舞剧中亦表现得非常突出,草原舞蹈常用的舞蹈语汇和传统舞蹈构思也有着创新意义。特别是“哈那舞”不仅舞蹈语言有创意,同时展现了蒙古包的制作与实用价值。在主要情节的处理上,该舞剧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舞蹈语汇超出现实空间,诗情画意地描绘了全剧的哲理概念和人物内心的细腻,扩展了艺术的极大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