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学名:Amomum tsaoko Crevost & Lem.),别名红草果,是姜科豆蔻属
多年生草本植物。草果茎丛生,高达3米,全株有辛香气,地下部分略似生姜;叶片为长椭圆形或狭长圆形,长40~70厘米,宽10~20厘米,两面光滑无毛,无柄或具短柄;
穗状花序不分枝,长13~18厘米,宽约5厘米,每花序约有花5~30朵,花黄色或红色;
蒴果密生,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5~4.5厘米,宽约2厘米,果皮成熟时呈红色,干后褐色,有显著的纵沟及棱线。花期为4~6月,果期为9~12月。
植物学史
命名由来
“草果”一名最早见于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历代本草均以草果为正名,尚有草蔻、豆蔻、漏蔻、老蔻、草豆蔻等别名。宋代草果常常作为豆蔻或草豆蔻的别名,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是最早将草果独立为一个药材进行详细记载的本草,但该时期仍有受早期古籍的影响,将草果与同科属植物混淆,直至近现代文献中才将草果与其他相似植物区分开来。关于草果的学名,1963年版至2020年版《中国药典》均采用1917年Charles Crevost及Charles Lemarie定名的A.tsaoko这一学名,但在此之前,草果曾出现过多个命名。
栽培历史
草果种植历史悠久,400年前由瑶族人民自越南引进中国,种植于广西与云南,随后云南西部的德宏、怒江等地开始引种。
形态特征
草果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可高达3米,全株有辛香气。
茎
草果茎丛生,地下部分略似生姜。根状茎粗壮,有节,横走,绿白色或淡紫红色,直径约2.5厘米。地上茎直立或稍倾斜,粗壮,淡绿色,丛生。
叶
草果的叶片为长椭圆形或长圆形,长40~70厘米,宽10~20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干膜质,两面光滑无毛,无柄或具短柄,叶舌全缘,顶端钝圆,长0.8~1.2厘米。
花
草果的花属于
穗状花序,不分枝,长13~18厘米,宽约5厘米,每花序约有花5~30朵,花黄色或红色;总花梗长10厘米或更长,被密集的鳞片,鳞片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5~7厘米,宽2.3~3.5厘米,顶端圆形,革质,干后褐色;苞片披针形,长约4厘米,宽0.6厘米,顶端渐尖;小苞片管状,长3厘米,宽0.7厘米,一侧裂至中部,顶端2-3齿裂,萼管约与小苞片等长,顶端具钝三齿;花冠管长2.5厘米,裂片长圆形,长约2厘米,宽约0.4厘米;唇瓣椭圆形,长约2.7厘米,宽1.4厘米,顶端微齿裂;花药长1.3厘米,药隔附属体3裂,长0.4厘米,宽1.1厘米,中间裂片四方形,两侧裂片稍狭。
果实
草果的果实有浓郁香味,为
蒴果,密生,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5~4.5厘米,宽约2厘米,无毛,顶端具宿存花柱残迹,呈圆柱形突起;果皮成熟时呈红色;果梗长0.2~0.5厘米,基部有宿存的苞片。
草果的果实干燥后为褐色,多为椭圆形,有显著的纵沟及棱线,长2~4厘米,直径1~2.5厘米;顶端有一圆形突起,基部附有节果柄;果皮带韧性,易纵向撕裂,子房有3室,每室有种子8~11粒,聚集成长球状。草果从果实的类型上可分纺锤形果、椭圆形果、球形果和近球形果等4种类。其中椭圆形果和近球形果果皮薄,纺锤形果和近球形果香味较浓。
种子
草果的种子为多角形,直径0.4~0.6厘米,有浓郁香味,表面呈红棕色,具灰白色膜质假种皮,有纵直的纹理,在较狭的一端有一凹窝状的种脐,合点在背面中央,呈一小凹穴。合点与种脐间有纵沟状的种脊。种子质坚实,破开后,内为灰白色。气微弱,种子破碎时散发出特异的臭味,味辛辣。
分布范围
草果主要分布在中国以及越南、老挝北部的部分地区。在中国,草果主要分布于云南的东南部、广西的西部及贵州的罗甸。云南文山州的麻栗坡、马关、富宁、西畴,红河州的金平、元阳、绿春、屏边,以及保山市的腾冲县和德宏州为主产地;云南的西双版纳、临沧、玉溪的新平、怒江的贡山,广西的那坡、靖西、龙州、凭祥为次产地。
生长环境
草果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适生于海拔1100~1800米的疏林下。草果生长地最适宜的年平均气温为17~21℃,空气相对湿度70%~85%。草果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疏松的微酸性土壤(pH值4.5~5.5),以沙质山地黄壤和砖红壤为佳。
生长习性
草果生长发育过程要经过幼年、成年和衰老生长3个阶段。草果种子从萌发出土,到开花结果是草果的幼年时期,这一阶段是草果生长发育繁殖阶段,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是营养生长迅速,植株繁殖快,植株的高度粗度一代比一代强,要生长发育达到一定程度才稳定下来;从开花结果直到衰老前这一阶段为草果的成年阶段,该阶段草果的枝叶生长、分株生长及开花结实均达到旺盛时期,但其生长较幼年时期缓慢;在衰老阶段,草果的营养生长逐渐衰减,植株群体已近衰老分株减弱,开花结果减少,产量下降。草果植株具有以老株分化新株来替代生长的分株习性,当环境资源不足时,老株就减少笋的分化数量而增加笋的根状径的节数和节间长度,寻求新的生境和资源,造成植株衰败,产量降低。
草果一般种植2~3年便开始开花结果,6~7年后进入大量结果期。草果的花期为5月~6月。若花期遇雨水较多或遭干早均会影响小花开放和散粉。草果的开花量,因营养水平和种植环境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草果生长土壤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腐殖质多而疏松的微酸性(pH值4.5~5.5)沙质山地黄壤和砖红壤为佳,种植地的风速应小于7米每秒。
草果的果期为9月~12月。草果果实的发育过程,一般是授粉3~4天后,子房膨大,形成幼果,果实在生长过程中,果皮颜色从绿白色逐渐变为紫色,至果实成熟便呈红棕色。
栽培繁殖
自然繁殖
草果的花器结构特殊,当花朵开放、花药开裂散粉时,其花粉粒密生小肉刺,相互之间结成团状或块状,不易散开,柱头高于花粉囊,雌蕊和雄蕊又被大唇瓣所覆盖和外界处于隔离状态,因此,自花授粉困难,也不利于异花授粉。在自然状况下,由于草果花朵具有香味和蜜腺,当其开花时,便有许多昆虫前来采蜜,其中有些昆虫即为草果授粉的传粉媒介。尤其在果树较多植被丰富、昆虫种类繁多、环境湿润的地段,草果的自然授粉率就高。
草果各花朵相互间在外观形态特征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根据花药和柱头的行为,可把花分为OOU和OND两种类型,植株也分OOU植株和OND植株两种,两类植株在传粉上有着微妙的关系:上午OOU植株为OND植株提供花粉;下午OND植株为OOU植株提供花粉。草果自花结实率极低,两种花只能互为传粉,昆虫成为两类植株间异花传粉的重要媒介。
人工繁殖
良种的选择
在8~9月份,草果果实由鲜红转为紫红色,种子由白色变为银灰色,并有较浓的香味时,表示种子团已达到成熟。可从中挑选出株型紧凑、结果大、粒多、产量高、生长旺盛、健康无病害的植株果实团作为繁育种苗的种源。
种植地的选择及整地准备
种植草果应选择土壤肥沃、湿润、植被好、常有流水、利于灌溉、符合其生长习性、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育苗地需在播种前的2~3个月整地。
育苗繁殖
草果一般有两种育苗方法,即分株繁殖和播种繁殖。分株繁殖在每年2~3月间进行育苗,从母株自然长出的新植株处分离出部分新长出的植株作种苗,将分离出的植株剪去下部叶片,只留上部2~3个叶片既可植入育苗地。播种育苗一般在每年10~11月间进行,在整好的育地面沟内点放种子。
田间管理
人工栽培草果需辅助授粉,草果辅助授粉的方式有人为创造适宜草果传粉昆虫熊蜂、小排峰等的适宜生长环境,以增加授粉昆虫数量;可用蜂蜜或白糖溶液在开花期进行喷雾,诱导昆虫活动进行授粉。另外,还可采用人工抹粉法、推拉法等辅助授粉技术。
当草果群体进入开花结果期,每年应根据草果生长、生育特点进行施肥。
病虫害防治
立枯病为草果幼苗的常见病,受病幼苗茎基部出现褐色病斑严重时收缩枯菱,成片死亡。可在幼苗出土后用波尔多液喷酒多次,可起到保护作用。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病穴处撒石灰粉,并喷代森锌液。
叶斑病也是草果种植发展中的一种病害,受到叶斑病危害的草果,损失率达30%~100%。据云南高校的学者研究报道,春雷霉素、金歌、多菌灵、易保、春雷霉素等可作为控制该病的常用药。
草果的根茎会受到恶疫霉的危害。成株期至结果期,根茎部水浸状腐烂,导致植株死亡,损失率高达30%~100%。易保、百菌清、春雷霉素等可以作为控制该病的常用药。
钻心虫是草果的主要虫害,它以幼虫钻人草果茎内为害,严重的会导致植株枯死。发现虫情时,要及时剪除枯心苗,可用杀螟松乳油液喷洒防治。
采收加工
草果一般在立秋后果实成熟,待果实呈紫红色而未开裂时采收。采收时,一般先将果序割下,再摘果实。新鲜草果的干制方法有晒干、微火烘干和砂制等。
近种区别
草果的相似物种有拟草果(Amomum paratsaoko)。
主要价值
草果是中国批准的药食同源的物质。2019年1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草果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仅作为香辛料和调味品使用。
药用价值
草果的干燥成熟果实可作为中药,其性温、味辛,归脾、胃经。
草果含有1,8-桉油精、对-聚伞花烯(p-cym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橙花叔醇(nerolidol)、黄酮类、酚类、二苯基庚烷类等化学成分,具有燥湿温中、除痰截疟等功效,可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痛、痞满呕吐、疟疾寒热、瘟疫发热等病症。
食用价值
草果是一种烹饪佐料,可增香去腥,广泛作为食品加工的调味香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