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腹链蛇
游蛇科腹链蛇属的一种无毒蛇
草腹链蛇(学名:Amphiesma stolatum)为游蛇科腹链蛇属的一种中小型无毒蛇。头椭圆形。头颈部黄褐色或红褐色,体尾背面黄褐色,体背两侧各有1道浅色纵纹,自颈后延伸至尾末,身体前段纵纹较为模糊,体中后段较为明显。
形态特征
色斑
头背暗褐色略带红,吻端及上唇色白,部分上唇鳞沟色黑;头腹白色,偶有褐色点斑。眶前鳞与其前鳞片之鳞沟与第二和第三上唇鳞之间的鳞沟色黑,前颞鳞前缘与第五和第六上唇鳞之间的鳞沟色黑,而眶前鳞、眶后鳞和眶上鳞的外缘色都浅淡,注意观察可看出眼周略呈一白圈。背面棕褐色,躯尾两侧第五至第七行鳞片(前段)或第四至第六行鳞片(后段)鳞行各有一条浅褐色纵纹,两纵纹以多数黑色横斑相连,凡横斑与纵纹相交处都有一白色点斑;腹鳞白色,两外侧(特别是躯干前部)多有黑褐点斑,前后缀连成链纹;尾腹面白色无斑。
鳞被
头大小适中,与颈可以区分;鼻孔大而圆,靠近鼻鳞上部,几乎与鼻间鳞相切,鼻鳞下沟达第一上唇鳞;眼较大,瞳孔圆形。颊鳞1枚;眶前鳞1枚,眶后鳞3枚,个别一侧2或4枚;颞鳞1+2枚,少数一侧后颞鳞3或1枚;上唇鳞8枚(2-3-3,少数一侧3-2-3),个别一侧9枚(3-3-3);下唇鳞10枚,第一对在颏鳞后相接,前5枚接前颔片,个别一侧9(4)或11(5或6);颔片2对。背鳞19-19-17行,除两侧最外一行平滑外,其余均具棱;腹鳞142~157枚;肛鳞二分;尾下鳞41~82对。上颌齿每侧24~26枚,最后2枚骤然增大,与其前齿列间有一齿间隙。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880米的平原、丘陵、及低山地区。在河边、山坡、路旁、耕地、谷草堆、院内、住屋附近,甚至树上都有发现,常在稻田或其他静水水域中游泳,或在田埂、头停靠草丛上伺机捕食。主要捕食蛙类、鱼类等。卵生。
分布范围
在中国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台湾、福建、江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河南、西藏。国外分布于不丹、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Buff-Striped Keelback.Hongkongsnakeid.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15:4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