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鞋,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最早的名字叫“屝”,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由于以草作材料,非常经济,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为“不借”,据《五总志》一书的解释是:“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
历史文化
草鞋,从原始人类到如今一直有人穿着。草鞋的编织材料各种各样,有
稻草,有
麦秸,玉米秸。鞋有系绳的,也有拖鞋样式。
草鞋是中国山区居民自古以来的传统劳动用鞋,穿着普遍,相沿成习。无论男女老幼,凡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伐木、采药、狩猎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草鞋既利水,又透气,轻便,柔软,防滑,而且十分廉价,还有按摩保健作用。特别是夏天走长路,穿上草鞋清爽凉快,软硬适中,步履敏捷,两脚生风,给人一种惬意感;雨天穿着它,既透水,又防滑;冬雪天内穿一双棕
袜子,外套满耳子草鞋,既保暖,又防滑,如遇冰溜子上路,再套上铁制的脚码子,就方保无事。
草鞋已成为中国山区人装束的一个显著民俗特点。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工农红军在陕北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战士们穿着草鞋,翻山越岭,后扩军北上抗日,“打双草鞋送给郎,南征北战打胜仗”、“脚穿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
古代穿草鞋相当普遍。据史料记载,贵为天子的汉文帝
刘恒也曾“履不借以视朝”。
古代的侠客、隐士似乎以穿草鞋为时髦:“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风雨任平生。”电视剧中的大侠也大抵是如此装束,的确显得十分飘逸、洒脱、超然。《三国演义》中的刘皇叔就是卖草鞋出身。说明草鞋在古代不仅平民百姓普遍穿用,连皇帝、侠客们也穿草鞋。从文献和先后出土的西周遗址中的草鞋实物,以及汉墓陶俑脚上着草鞋的画像证实,可确知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就已出现了草鞋。
草鞋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文化,那就是草鞋文化。它体现了勤劳和智慧,表现了勇气和奋斗,展示了中华民族一环又一环的团结在一起,坚不可摧;如今它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内涵——环保和资源的再利用。
草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久的将来草鞋将会带着这种文化绑在你的脚上,让你享受这中华民族赐予的舒适和健康。
草鞋在中国起源很早。从文献和先后出土的
西周遗址中的草鞋实物,以及汉墓
陶俑脚上着草鞋的画像也证实,可确知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就已出现了草鞋。
从古时
老子出函谷关到历代的征夫戍卒,到樵夫、轿夫和云游四海的和尚,都与草鞋相伴。
可见,在古代穿草鞋不分贵贱。不仅平民百姓普遍穿用,连皇帝、侠客们也穿草鞋。
红军的草鞋成为艰苦奋斗的象征。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
工农红军在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穿着草鞋,翻山越岭,后扩军北上抗日,因此出现了“打双草鞋送给郎,南征北战打胜仗”、“脚穿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等民歌,妻送郎、父送子参军,都少不了送一双家乡草鞋的情景。
21世纪以来,有的地方还打起“
红军草鞋”的招牌,进行商业活动。
现代草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草鞋已经脱离了田间地头,走向艺术的高雅殿堂。或者以环保的名义,注入时尚新概念,使草鞋成为爱美人士的装饰。
少数地方还有传统草鞋加工、出售的,使用对象也是特殊人群,或者特殊用途。比如渔民在穿上穿草鞋防滑,丧事中穿草鞋以配
孝服。
草鞋工艺
中国结草鞋把草编工艺和中国结工艺巧妙地融为一体。相比而言中国结草鞋还是挺结实的,中国结草鞋的生产流程:先将玉米皮编成辫子,然后用粗尼龙线将辫子缝成鞋底,再缝上棉绳系的中国结帮面,最后,用棉绳将草鞋底和泡沫鞋底缝合在一起即成。
中国结草鞋与传统草鞋区别
传统草鞋一般是一次成型,作坊式编织。先搓好棕绳或麻绳,编好鞋耳(即短棕绳绞成双股线),拿一把上好糯谷草,捶柔软,把板凳放倒转,四脚朝天,套上草鞋棒,即可坐上去编打草鞋,这种称之棕耳鞋。讲究的人家,不用稻草,用麻来编制,称之麻耳鞋,这种鞋既轻巧、柔软,又耐用,穿上不回汗,非常舒适。
中国结草鞋则是多次成型,工厂化生产;传统草鞋品种单一、形状古板,中国结草鞋则品种繁多、造型新颖美观。中国结草鞋把草编工艺和中国结工艺巧妙地融为一体,更重要的是,将传统意义上的草鞋变成了“街头漫步,潇洒一族”的休闲草鞋和时装草鞋。
注意事项
1.
植物纤维的玉米皮比较松脆,鞋底与鞋带的连接处无法适应强力的拉扯,穿着时请不要从事激烈的运动,以免扯裂鞋带从而影响使用。
2.由于玉米皮透气、吸水性好,如不慎弄湿,可晾干后再穿着。如弄脏可用刷子刷或者湿抹布擦拭,在通风处晾干后再使用,但不要长时间放水里泡,以免影响鞋的使用寿命。
3.玉米皮不具抗磨性,无法适应室外粗糙的地面摩擦,所以纯草草鞋只适应在室内或地板使用。
相关小说
小说《芦花鞋》将草鞋从尘封的往事中重新捡起,让我们从渐行渐远的温情中折射出对现代化生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