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草原地区战役,战役军团在缺少植被的干旱地区和树木稀疏的地区实施的战役。是特殊地形气候条件下的战役样式之一。分为荒漠草原地区进攻战役和荒漠草原地区防御战役。荒漠草原地区战役行动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较大,难以隐蔽企图和构筑工事,不便于防空、防坦克和防核、化学武器袭击,后勤保障困难。但便于坦克、机械化部队行动和实施空降,利于火力和核、化学武器袭击,易攻难守。
在沙漠、戈壁、草原地区进行的战役。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战役样式。分为荒漠草原地区进攻战役和荒漠草原地区防御战役。冷兵器时代,荒漠草原地区就出现了具有战役特征的作战。公元前331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中的高加米拉之战,中国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西汉将领卫青和霍去病率骑兵对匈奴实施的漠北之战,都属于具有荒漠草原地区战役特征的作战。作战时,均编成以骑兵突击集团为主的多种阵形,采取远程奔袭、连续攻击和乘胜追击的战法;参战兵力多,作战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火药,特别是火铳、火炮大量用于军事之后,荒漠草原地区战役有了较大发展,参战兵力进一步增多,战场范围扩展,作战进程加快。明成祖5次北征蒙古诸次战役,是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战役。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飞机、坦克的使用,荒漠草原地区战役发展到了诸军种、兵种合同作战阶段,战役的发起更加突然,节奏加快,战法多样,呈现出立体、大纵深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后,导弹、电子设备大量装备部队,使荒漠草原地区战役的突然性增强,争夺制空权、制海权(在濒海地区作战时)和制信息权的斗争和电子对抗更加激烈,并对战役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1991年的
海湾战争中,由于大量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荒漠地区战役的突然性、纵深性、立体性更加突出,战役节奏明显加快,选择打击目标和打击方式更加灵活,物资消耗空前巨大,后勤保障和装备保障任务更加繁重。荒漠草原地区地形开阔,树木稀少,其中沙漠地遍布沙丘和流沙;气候干燥,缺少水源,天气变化急剧,多风,昼夜温差大;人口密度很低,交通干线少,物产贫乏。荒漠草原地区对战役行动的影响有:难以隐蔽战役企图和构筑各类野战防护工程,后勤、装备保障困难,不便于防空、防坦克和防核、化学武器袭击,不利于组织防御;便于坦克、机械化部队快速机动,便于空(机)降和实施核、化学武器袭击,有利于实施进攻。基本要求:①集中使用航空兵和防空兵,力求夺取和保持制空权;当敌人拥有空中优势时,则力求夺取和保持局部制空权。加强对空防御,防止敌人进行空中火力突击,特别是攻击直升机的低空、超低空火力突击。②利用地形、夜暗和能见度不良等自然条件,采取适合荒漠草原地区自然条件的伪装措施,隐蔽战役企图。③重视反坦克、反空降作战。在敌人坦克威胁最大的方向上,集中使用反坦克兵器和障碍物,并利用沙丘、陡山等有利地形伏击敌人。建立机动能力强的反空降预备队,适时歼灭空降之敌。④灵活运用穿插、分割、迂回、合围、空(机)降等机动战法,并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反机动作战。⑤做好物资准备,加强后勤保障,利用居民点和“绿洲”建立后方基地,开发和控制水源,保障水和燃料重点物资的补给。荒漠草原地区战役,通常在预有准备的基础上实施,有时则边打边准备。需从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着想,制订多种方案,预做多手准备,发挥己方优长,力争主动,力避被动。进攻时,采取奔袭、大迂回作战,从距敌人较远的待机地域或集结地域组织多路开进,在机动中完成进攻部署,而后在火力掩护和支援下,从行进间突然发起攻击;发起进攻后,突击集团采取多路而有重点的向心突击,并在空降兵配合下,迅速将战术突破发展成战役突破;后续梯队进入交战后,大胆向纵深突贯,分割敌防御部署,围歼守敌,并在运动中粉碎反突击之敌;当敌人突围逃跑时,迅速转入追击,以火力拦击、空中截击、地面堵击等战法,追歼逃敌。防御时,集中兵力兵器,形成以交通干线为主要防御方向、以“绿洲”和城镇为防御要点(要塞)的区域防御体系。依托阵地,抗击敌人火力袭击,与敌人反复争夺,制止敌人战术突破;在阵地前沿和间隙地区,利用地形设置大纵深雷场,构筑大面积反坦克阵地,在火力支援下,杀伤、消耗敌人,阻滞敌人向纵深突贯;以装甲部队组成强大的机动集团,适时实施反突击,歼灭突入之敌,或支援要点防御,稳定防御态势。视情况在敌人纵深或后方开辟新的战场,以地面兵力的袭扰和空中火力的遮断攻击,分散敌兵力,破坏敌协同,减轻对防御正面战场的压力,保持防御的稳定性。随着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和运用,在荒漠草原地区作战,进攻战役中的空中火力突击、空(机)降、垂直包围等样式将贯穿战役始终;防御战役中的反空袭作战、反坦克作战地位将更加重要;人力、物力消耗将进一步增大,对后勤、装备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