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荔波布依族傩戏)
贵州省荔波县传统戏剧
傩戏(荔波布依族傩戏),贵州省荔波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荔波布依傩戏,产生于唐宋年间,是布依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的综合体。举行傩事的原因,布依族是“无子求子,有子祈福”。
文化特征
荔波尧古“傩戏”最早被用于布依族“做桥”“烧香”“还愿”等“傩坛祭祀”,流传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后“傩戏”取材于中国古代征战故事,糅进神话传奇,杂以乡间吉语,集话剧、歌刷、舞剧为一体。剧中人物有“将军、先锋、文官、武官、副将、妇孺”等形象。傩面具均用木质雕刻成型,造型奇特、如生,服装更是现丽多彩,其舞姿粗犷,娱人娱神,独具特色。
在表演傩戏中,有对原始生命的崇拜和生命意识的冲动,有色彩艳丽的傩画像、造型奇异的傩面具、夸张的舞蹈动作、原始的服饰、旋律悠扬的唱腔,配上各种民族乐器和道具,表现了布依人心灵深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涉及布依族的民俗、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戏曲等的创造过程与认识。布依族傩书,是布依族傩戏的唱本。在布依族群众中,称傩戏为“桥”(大桥或小桥),荔波觉巩寨索村傩书先生称之为“陶”。荔波布依族傩戏,演出时间为“小桥”1~3天,“大桥”3~13天。傩戏活动分为坛内祭祀和坛外戏剧。坛内由傩书先生唱念,并挂36路神像画案,代表布依族信奉的36路神仙,包括万岁天尊圣母、花林、托生、六乔、沙罗、三界公爷、三元、师公、师傅、社王、三祖、孤独等神灵,每个神灵都有相应的一张面具。坛外戏剧也由傩书先生表演。
代表剧目
荔波布依族傩戏分文戏和武戏,戏目主要有《酬神还愿》《拜三界公爷》《祭神树》等十余种,属傩夹戏类型,在布依族群众中称“桥”,分“小桥”和“大桥”。
分布地区
布依族傩戏流行于觉、翁昂、捞村等乡。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传承状况
傩戏的传承方式不固守于家庭传承,在民族中招徒授艺,不分地域,不分姓氏,传男不传女,布依族已婚有子男丁均可。傩戏的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口传心授。随着社会变革,传承人相继去世,唱本、面具、法器等傩戏道具损毁流失,荔波傩文化活动处于濒危境地。
传承人物
何文章,男,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傩戏(荔波布依族傩戏)。
保护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荔波县文化馆。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7年9月16日,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少数民族戏剧的传承与发展”专题调研组来到贵州省荔波县翁昂乡一个叫做江风寨的小寨子里。在观看了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布依族傩戏“祭神树”“拜三界公爷”戏目和布依语称作“雯当姆”(即矮人舞)后,委员们和傩戏非遗传承人及村民们进行交谈。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43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文化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