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中十二景(荣州十二景),位于四川省
荣县境内 ,是荣县境内的景点。
主要景点
为“荣中十二景”之一。位于旭阳镇与望佳镇品山村1组交接处。旭水河右岸有两砣巨石,石上有唐人篆刻“心月矶”碑,明代称钓矶,俗称钓鱼台。
荣德晴岚
自隋代威远建县以来,
老君山就是荣县与威远县的界山,传为周武王封周荣公之地,又名
荣德山,古荣州十二景之一的“
荣德晴岚”便来源于此。
啸台,位于今荣县
大佛寺半山腰,台面宽约3米、长25 米,天然一长方形观景台。在此登临可穷目千里,嘉州名山,烟雾弥漫,荣州景致,一览无余。相传黄帝之子玄嚣打猎时在此小憩, 是为“嚣台”。又传魏晋名士孙登来荣,登台长啸,其声悠扬,如凤凰之音,故在北宋称此为“孙登啸台”。清末荣县翰林赵熙篆“啸台”二字刻于崖壁。此为荣州十二景之“啸台游赏”。
龙洞,亦称罗汉洞,位于县城东南大佛寺旁的山湾内,紧邻啸台。 洞口峭崖摩天如立壁,崖壁有唐宋造像和题字。 洞口终年有岩泉下滴,因滴水成坑,人们便因坑凿建“莲池”。 水滴池中,叮咚作响,有若鸣琴,故称“滴水成琴”。 若明月当空,月映池中,飞珠溅落击碎水中银盘,满池碎银跳动,银光闪烁耀眼,奇丽非凡,煞是好看,堪称佳境,被誉为荣州十二景之一,名“
龙湫夜月”。
城内有五山,唐宋时称“州北五山”,明代叫“五陵”。从西至东,依次是清富山、莲字山、凤鸣山、天庆山、桂林山。清富山在北街一带。是唐宋时期荣王府、荣州刺史署所在地。山背如削,似折迭屏风,宋人书“九折屏”三字刻崖畔,下临东川河。山上建有楼台亭阁;山颠建高楼,唐称“郡楼”,北宋丞相张商英有“为富不清,为清不富,二者兼之,难乎其名”的佳句。故称“清富楼”,亦称“西楼”。楼左有迎曦亭,右袭香亭,前有熏亭,后望熙亭。陆游任荣州知州时,在山上建有楼观,取名高斋。明定此景为“清富登临”。山上亭台毁于明末清初兵火。
龙头山原名虎头山,在城南0.5公里,又名白塔崖。大佛崖南迤至龙头山,统称真如崖。真如崖中段称“双狮结尾”。白塔挺立于龙头山巅,斜插天际。像一支巨大的文笔书写长空。乾隆《荣县志》标为“龙头点额”,以后的县志改为“龙头竖笔”或“龙头插笔”。
在县城西0.5公里的凤栖山,一名万景山。古时山上遍栽茱萸,伴以无数桃花,景色诱人。五代前,县人在山顶建有高楼,登楼俯城,山水环绕,气象万千。故名“望景楼”,又名“万景楼”。明代定为“万景岑楼”。明末一度改称玉皇观,后废。清嘉庆十四年(1808年)重建。楼有三层,每层二丈,阔四丈,最高层塑吕洞宾像。山门旁书“纯阳阁”,中层仍题“万景楼”。1958年冬拆毁。
在城北1.5公里耸云山南麓。宋称“横溪阁”,是“义门王氏”聚居之地。王梦易罢官归来,于溪畔筑“归来亭”;绍兴年间王序又遭罢官,在溪畔建书阁,收藏皇帝的诏书和赐赏。《方舆胜览》记载;“双溪”在城北三里,一从西来其水浊,一从东来其水清,会城下。清浊交汇处形成一块三角洲。洲上竹树繁茂,溪中渔舟荡漾。汇流处建拦河堰,夏秋涨水,水漫河堰,极为壮观。明代将双溪和书阁合称“双溪书阁”。民国时期改作忠烈祠,内供辛亥革命烈士、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的牌位。今书阁残存,遗址可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石笋村。南崖际有无数巨石排连,其间独有三石品立突起冲天,酷似剥壳竹笋。一高约三丈,称“子石笋”;左一高约八丈,名“公石笋”;右一高约五丈,叫“母石笋”。三笋突地而起,直指蓝天,蔚为奇观。清代县人称此景为荣中十二景之“石笋排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