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臻渠
1948年竣工的抗战渠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根据地设有定唐县。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在聂荣臻、萧克将军率领下,县委书记杨培生、县长杨钧、县武装部长杨义来、以及王志清、刘学田、田兴山、马玉科带领晋察冀军民先后在修建了自曲阳引大沙河水至新乐县北部的渠道,取名“抗战渠”,又称“荣臻渠”。
民国20年(公元1931年)10月,西羊平村乡医刘稳立萌发引沙河水灌溉羊平一带农田的想法,遂自费去天津请基业公司技术人员来家,经过3个月的测量绘出开渠引水蓝图。因资金缺乏,国民政府不管而搁浅,后求助于无极县华洋益振会,亦未能如愿。有民谣曰:要追大渠的根,请问刘老稳的孙。
民国29年(公元1940年),刘稳立之子刘作中、刘作琴、刘作梅、刘作兰,之孙刘增生、刘增减及族侄刘呈祥、刘丰年、刘幼纯,族孙刘古城等12人又拟开挖沙河大渠。刘作中携文图呈于县抗日民主政府。8月召开的县首次参议会通过了开挖沙河大渠的提案。县政府随即呈报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得到批准。接着组成挑渠委员会,主任由北养马杨彩章担任,副主任由刘增生担任,刘作中负责宣传报道,聘请北故张刘怀金为施工指导。民国30年(公元1941年)4月开工,边区行政委员会派袁子钧,专署派孟晋卿负责技术指导,县政府实业科长王德润主管此项目。
施工开始后,当地民众积极参加,争相出力,边区亦不断拨出粮款予以支持。民国31年(公元1942年)2月,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大肆破坏,挖渠工程被迫停止。日军在大渠周围修筑炮楼8座,使工程难以恢复。抗日战争转入反攻阶段后,于民国33年(公元1944年)春恢复施工。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民众边抗战边挖渠,采用民办公助的办法,成立合作社,组织入股。六、七、八区共入劳力股68.75万个工,米股33.53万斤。8220个劳动力投入了施工。合作社下设工程股、供给股、会计股。村民自愿组成包工队,实行轮流拨工或专门技术拨兑制,做到开渠生产两不误。开渠按劳动效率的高低计工计酬,满10分工值4.5斤小米。施工中开展劳动竞赛,涌现出不少小发明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劳动效率最高达13分。西羊平村刘呈祥创造了滑车,较之每人每小时担土快三分之一。南洼里创造了滑辘轳,效率相当于人背石头的3-4倍。南故张村有半数劳力投入到挖渠工程,施工进度很快。全渠开挖土方(法方)34.38万方尺,用工22.03万个;石方(法方)4385方尺,用工22.86万个;桥梁、渡槽、水沟用工7.94万个。
民国37年(公元1948年),大渠胜利竣工。当地民众出于对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爱戴,请边区行政委员会主任宋劭文书写了荣臻渠匾额,由西羊平石雕艺人雕刻,镶嵌于渠首桥闸处。渠长13公里,可灌溉农田2.4万亩,受益村社23个。建国后扩建支渠3条,灌溉面积发展到8.5万亩。1957年10月,聂荣臻提出将荣臻渠改为抗战渠,把功劳归于人民群众,自此荣臻渠、抗战渠并称。文化大革命中,荣臻渠匾额遭到破坏,臻字无法辨认。1970年冬,二干渠在晓林乡辛庄与抗战渠接通,原抗战渠引水口废止。1985年,特请原国家计委副主任宋劭文补写了臻字。原匾额收藏在县文物保管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13 23:05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