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熨疗法
治疗寒湿、气血瘀滞等疾病的方法
药熨疗法是将药物(如药袋、药饼、药膏及药酒)碾成粗末或捣烂,加热后或者炒热后用布包裹,将药物置于患者皮肤表面或者置于患者体表特定部位,作热罨或往返移动,促使腠理疏松、经脉调和、气血流畅,以治疗寒湿、气血瘀滞、虚寒病症等疾病的一种方法。
疗法出处
本疗法渊源甚久。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有应用药熨治疗婴儿索痉等疾病的记载。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断总结,本疗法日趋完善。至清代,医家已普遍运用本疗法治疗小儿各种常见病症。如《幼幼集成》曰:“治伤冷食及难化之物,以生姜捣烂,紫苏捣烂,炒热布包,熨胸腹。如冷,再炒再熨。神效。”不仅介绍了本疗法的具体操作及适应症,而且肯定了本疗法的疗效。不少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本疗法进行了研究,发展并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
治疗机理
皮肤具有呼吸、吸收之能力。将热药包置于皮肤上,热气透入皮下,毛细血管受热而扩张,微循环大量开放,血流量加速,这不仅使体机对药物的吸收量增加,同时也使病变组织的代谢产物迅速排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临床应用
本疗法用于多种小儿常风病症,如惊风、哮喘、伤食、泄泻、便秘、腹痛、疝气等,尤宜于消化道疾病。
1、麻黄120克,甘草60克,蝉蜕、白僵蚕、全蝎各21枚,陈胆星30克,白附子、防风、川乌、天麻、川芎、白芷、木香各15克,干姜12克,牛黄、冰片、轻粉各6克,麝香3克,朱砂、雄黄各24克。上药研为细末,前14味煎取浓汁,加蜂蜜收膏,再入后6味药末,和捏成锭子。临用时,以淡姜汤摩锭,温熨小儿前胸、后背。本方主治小儿急惊风、风痫诸症。
2、生菖蒲、生艾叶各等份,捣为粗末,再取生姜汁、葱白汁、麻油、醋拌炒药末,布包热熨。临证热熨时,分别从头颈、胸背及四肢由上往下反复推揉熨引3遍。主治小儿风痰闭塞、昏沉不醒、四肢搐动者。
生附子1个,生姜60克,和捣为粗末,加醋炒熨前胸、后背(以膻中、天突、缺盆及大椎、肺腧等穴为重点)。每日1-3次,每次15-30分钟。
三、肺炎
取鲜橘叶120克,捣烂炒热,熨胸背处。
四、伤食积滞
取生姜、紫苏、山楂各60克。生姜捣烂,余药碾末同炒,热熨胸腹部,熨腹部作顺旋法。
五、腹痛
取食盐60克,花椒20克,葱白20克。葱、姜、花椒捣烂,合盐同炒,顺旋熨腹。
六、寒湿泄泻
取生姜、紫苏、吴茱萸各60克。生姜捣烂,余药碾末同炒,逆旋熨腹。
七、虚寒便秘
取大葱白适量,切作细丝,加米醋同炒,顺旋熨腹。
八、偏坠(疝气嵌顿)
取粗盐适量,炒热,布包,置于患卵上。待觉温热后,持药包从肿满处徐徐向上熨之,坠疝回纳,痛止肿消。
九、脱肛
取蓖麻子100克,五倍子20克,捣烂炒热,旋熨头顶(百会穴处),并从尾骶骨处向上熨。
操作方法
1、根据不同的病症,辨证配齐方药。干品者碾成粗末;鲜品者捣烂备用。
2、取干净纱布2块,折成4层,约1尺见方大小,或用厚花布做成布袋2只,大小视物多少而定。
3、将药末和匀,分作2份,先放1份入锅内文火煸炒,炒至烫手取出,用纱布包裹或装入布袋,适时再炒另1份。
4、患儿取卧位,暴露其病处体表,医者手持药包置于病处体表,不住手来回移动,似熨斗熨衣状。
5、若药包温度下降,迅即调换另1个,边熨边换,待患儿皮肤显潮红、温热,药力透达,不适缓解止。
6、若病痛在腹部,医者可持药包绕脐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圆周移动(以下简称顺旋、逆旋)。药力透达后,将药包置于脐上,覆以衣被保温,30分钟后取出。症未愈者次日再熨。
注意事项
1、本疗法属温中法,主治寒证、阴证,凡里热者禁用。
2、热熨选药须对症,药用精简,以辛香窜透力强的药物为主。
3、药物应随用随炒,一剂可用2次。药包温烫适度,欠温则药力不能透达,过烫则损伤皮肤。医者可以自己手臂皮肤试之,药包觉热而不烫时方可熨儿。
4、本疗法须在温室避风进行。因儿体暴露,热熨后毛孔舒张,风邪易从皮毛侵入,若当风露寒,本病未去,反使患儿复伤于风寒。
5、治疗期间,患儿须适当休息,忌油腻、生冷,注意饮食卫生。
小儿药熨疗法外治内病,可免服药之苦,对某些病症疗效较汤剂略胜一筹。其特点既借助于热力的物理作用,又配以芳香性药物所起的窜透作用,通过表皮的吸收直接进入病变脏腑。故疗效比单纯的热敷更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0-17 12:17
目录
概述
疗法出处
治疗机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