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莒县过门笺),山东省
莒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莒县过门笺的渊源虽无文字可查,但从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修朝元宫时壁画所见,即有贴过门笺的民舍画面。莒城西南隅原有一湖名曰“漏卮湖”,朝元宫居漏卮湖东高阜之上,虽创建年代不详,然明代就已有之,如壁画为明代所绘,那么莒县贴过门笺的习俗最晚于明代就已在民间盛行。
莒县过门笺的制作,在清代多为村中巧妇剪制,开始在彩纸上剪上小花或穗头,增添了花样。
民国初年,莒县过门笺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开始有能工巧匠打制成各种刀具,设计出图案刻成模版,用刀具和模版刻制出带图案和吉祥语言的过门笺。
中国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莒县过门笺得到了很大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民间艺人,他们把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融入创作题材中,创作出大量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点和生活情趣的作品。
莒县过门笺在封建社会时期主要是用来祈福的一种彩符,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莒县过门笺逐渐由过去的祈福演变成了喜庆、祝福、祝愿,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艺术品。
文化特征
艺术特色
莒县过门笺是莒地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独特的文化历史环境中形成的颇具特色的剪纸艺术,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农民和农村居住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莒县过门笺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它融剪纸、木刻、国画于一体,用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现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美观、色彩鲜明、古朴典雅等艺术特点。
造型特征
莒县过门笺外形简单,但整体结构和谐美观,它一般呈长方形,长约一尺左右,宽约七寸左右,上有表达主题的主纹样,中间为镂空的字或图案,镂空部分的上、左、右部分有边框,起到保护镂空部分的作用,底部有穗子,这是莒县过门笺区别于其他剪纸造型的重要元素。
莒县过门笺的尺寸式样繁多,一般按实际需要由艺人自行设计,大门口张贴的一般为长29厘米、宽16厘米的大过门笺,其内容为“万事如意”“万象更新”等。堂屋张贴的一般为长26厘米、宽16厘米的中型过门笺,其内容一般为“恭喜发财”“福禄寿禧”等。卧室张贴的一般为长16厘米、宽9厘米的小型过门笺,其内容为“喜气盈门”“生活美满”等。厨房以及猪圈张贴的一般为小型过门笺,其内容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六畜兴旺”、“牛羊满圈”等。
色彩特征
莒县过门笺的用色具有鲜艳、明快的特点,多用纯度较高的色彩,可以营造出热烈喜庆的气氛。五色是美术作品中常用到的颜色,五原指青、赤、黄、白、黑,因在喜庆的民俗中人们忌讳黑、白二色,所以莒县过门笺把五色定为大红、粉红、黄、绿和紫,其顺序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水(粉红)、五紫(取“五子登科”意)。
纹样装饰
莒县过门笺的形式多样,艺人常用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莒县过门笺的纹样通常带有吉祥寓意,比较常见的装饰纹样有万字纹、鱼鳞纹、水波纹、花瓣纹、蝙蝠纹、孔钱纹、菱形纹、网格纹等。除了纹样外,莒县过门笺的文字也体现出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如“万事如意”“万象更新”“恭喜发财”“福禄寿禧”“喜气盈门”“生活美满”“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年年有余”“六畜兴旺”和“牛羊满圈”等。
制作工序
材料工具
制作模版的用具:绘稿纸、笔、尺子、刻刀、牛皮纸、薄纸板、厚纸、袋子皮等。
制作蜡盘的材料:木板、石蜡、锯末。
刀具:大板刀、小板刀、羊鼻、梅花筒、刻刀等。
纸:过去用薄白纸自己刷色,后来购成品彩纸和蜡光纸。
其他工具:案子、裁纸刀、木槌、锥子、纸捻子等。
主要工序
清代以前,莒县过门笺只剪出穗头和花样,制作相对比较简单。民国初年至,莒县过门笺多由民间艺人照模板刻制而成。后来,莒县过门笺制作以“借古开今”为原则,先按定好的尺寸设计出图案,而后以牛皮纸、纸板、厚纸或袋子皮刻成模板,再根据图案的线条找工匠打制出各种刀具,用木板、石蜡和锯末做成一个蜡盘,按尺寸裁好彩纸,将模板放在彩纸上,最后再放在蜡盘上,用各种刀具刻制,有时也用木槌敲击刀具砸刻。过门笺的加工可分单色、多色和套色几种工艺,其中套色法是将各色彩纸叠在一起,置于蜡盘上按刻,刻完后调换纸的颜色、位置、纹样,以实形填补虚形,谓之“换膛子”。背面则用纸片粘贴住,使色彩更加丰富有序。
题材作品
传统作品:“子孙满堂”“天下太平”“人财两旺”“福禄寿禧”“星联福寿”“梅开五福”“竹报平安”“年年有余”“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三羊开泰”“五福临门”“一门吉庆”“二字平安”“三多九余”“四喜齐来”“五谷丰登”“六合同春”“云现吉祥”“吉庆有余”“国泰民安”等。
20世纪50—60年代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劳动人民热爱和平、拥护党和领袖、热爱劳动的满腔热情,如“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和平世界”“劳动光荣”“为人民服务”“农业学大寨”“勤俭节约光荣”等。
新时代作品:“迎新春”“福满门”“全家乐”“喜盈门”“人增寿”“庆佳节”“合家欢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恭喜发财”“金鸡欢笑”“喜鹊报春”“松鹤献寿”“红梅迎春”“跨越时代”“开拓进取”“和谐进步”“祝福新年好”“恭贺新年快乐”“欢度新春佳节”“鸿福禧临门”“祝您万事如意”以及套色作品“农、林、牧、副、渔”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莒县过门笺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各个时期的作品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浓缩了各个时期的价值观,体现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承载着诸多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社会发展和民俗风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参考价值。
美学价值:莒县过门笺是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和艺术创造,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成就、艺术审美观和优秀的创作才能,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无论内容、构图还是色彩都具有较高的美学意义。
民俗学价值:莒县过门笺产生的背景、题材和内容,都是当时淳朴浓厚的民风民俗的体现,是民俗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实物资料。
传承状况
从前莒县当地过门笺制作的从业人员众多,从业者比较集中的地方,艺人往往连续传承四五代以上。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速,莒县已有不少人住进楼房,贴过门笺的习俗日渐淡化。受环境影响,过门笺的制作也不断市场化、商品化,致使一些传统图案变化或消失,原汁原味的作品越来越难以寻觅。加上莒县当地的年轻人大多不愿学习和继承过门笺这门古老的民间手工艺,过门笺刻制技艺后继乏人,濒临灭绝,已到了抢救的关键时刻。
传承谱系
保护措施
2015年7月13日,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剪纸技艺培训班开班仪式于山东工艺美院千佛山校区举办,莒县过门笺传承人于红女士受邀参加了此次培训。
莒县大柏林村建立了过门笺博物馆,展示了各式各样的过门笺作品。
莒县当地的中小学设置了手工艺课程,邀请艺人史龙江教孩子们制作过门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莒县文化馆获得“剪纸(莒县过门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剪纸(莒县过门笺)项目保护单位莒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8年10月12日,莒县过门笺在第七届山东文博会日照展馆中展出。
2019年6月,莒县过门笺在日照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展出。
2020年1月,莒县过门笺在“冬游齐鲁·首届山东省非遗年货大集”中展出。
重要活动
2020年1月,日照市莒县大柏林村开展了过门笺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