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利奈·森
印度男导演、编剧、制片人
莫利奈·森(Mrinal Sen,1923年5月14日—2018年12月30日),印度男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品有《寻找饥荒》《肖姆先生》《结案》《合唱》等。
早年生活
莫利奈·森于1923年5月14日出生于印度的法里德布尔镇,在那里上完高中之后,他离家到加尔各达的教会学院学习物理学。在那里,他的思想受到了一些共产党团体的影响,尽管他从未加入共产党,但此后他一直和共产主义人士交往甚密。在大学里迷上电影之后,他没有机会从事电影业,只能成为一名医药代表。没过多久他回到了加尔各达,并在一家电影公司找到了一份音响效果师的工作,最终这成为了他电影生涯的起点。
影视经历
1950年,他进入电影界。他的影片着重表现社会现实题材,揭露印度的贫困、剥削、动乱和阶级斗争等。1955年他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拉特博》(Raatbhor),他的下一部电影《蓝色天空下》(Neel Akasher Nichey)为他在印度国内赢得了声誉,而他的第三部电影《婚礼日》(Baishey Shravan )则使他开始引起国际电影界的关注。1965年,森和电影界同仁共同发表了有关印度“新电影”的声明,强调必须降低制片成本,减少室内布景、多拍外景,选择与人民密切相关的题材。在拍摄了五六部电影后,他执导了一部由印度政府投资拍摄的影片《肖姆先生》(Bhuvan Shome),这部投资巨大的影片使他跨步进入了顶极印度电影人的行列。也成为上世纪70年代新浪潮运动在印度最早的发起人之一。
他的下一部电影充满了浓重的共产主义色彩,他自己也被大众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者。这时正是印度政局动荡的时期,莫利奈陆续拍摄了一系列的电影,并把自己关注的焦点由以前的偏重于其他阶级,转移到了和自己一样的中产阶级身上。尤其是中产阶级内部间的政治冲突上,由于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对这个阶级心理的细致把握,这一时期被认为是莫利奈·森最富创造力的时期。他的电影也获得了很多的包括戛纳、柏林、莫斯科、威尼斯、芝加哥等主要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在这个时期中,他拍摄的《结案》在戛纳得到了陪审团大奖,《Ek Din Achanak》在威尼斯得到了荣誉奖,而《寻找饥荒》则在柏林拿下了银熊奖。
莫利奈·森是印度电影Dadasaheb Phalke奖的获得者,曾多次荣获印度国内外的电影奖,担任多个国际电影节评委会成员,还曾当选为国际电影协会联合会主席。1974年,他凭借电影《合唱》获得印度国家电影最佳故事片奖,1980年,他凭借《静静地开始一天》获得第3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1981年,莫利奈·森凭借《寻找饥荒》获得第3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和评审团奖。莫利奈·森从未停止过对电影艺术的探索,在他的后期作品中,他开始放弃复杂的叙述结构,转而追求非常简单的故事主线。2002年,在经过八年的沉寂之后,八十岁高龄的莫利奈推出了他的最后一部影片《阿玛布汉》(Aamar Bhuban)。
晚年生活
2004年,莫利奈·森出版了自传《永远出生》(Always Being Born),随后就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淡出了大众视线。2018年12月30日,莫利奈·森因心脏衰竭去世,享年95岁。
主要作品
获奖记录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8 11:43
目录
概述
早年生活
影视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