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若以明
源自庄子《齐物论》
莫若以明是一个汉语词语,形容做学问,做研究的态度。出自庄子所著《齐物论》。
引证解释
庄子《齐物论》有云:“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郭象 注:“夫是非反覆,相寻无穷,故谓之环。环中,空矣;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者,无是无非也。无是无非,故能应夫是非。是非无穷,故应亦无穷。”《旧唐书·李德裕传论》:“泯是非於度外,齐彼我於环中。” 续范亭 《自慰》诗:“未竭 长弘 血,且住 比干 心。忘年并忘义,逍遥任环中。”“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关于“莫若以明”各家的解释五花八门。
南怀瑾的解释是,庄子说的“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非都是“无穷”,“故曰:莫若以明。”最后是明道,明道以后,是非皆明。
王先谦提出:“莫若以明者,言莫若即以本然之明照之。”“明”变成了“本然之明”,一个庄子独创的专有名词。
唐君毅说:“去成心而使人我意通之道,庄子即名之曰:‘以明’。”
劳思光说:“庄子认为儒墨各囿于成见。而欲破除彼等之成见,则唯有以虚静之心观照。”
陈鼓应说:“莫若以明,谓不如超出彼此是否之上,而以大道兼明之.”是肯定劳说的.他说:“各解以劳说为是,‘以明’当是从‘心’上下去障去蔽的工夫,指去除自我中心的封闭而排他的成见.用现代的语言,‘以明’便是培养开放的心灵,不如用明净之心观照.”他把这句话泽为:“如要肯定对方所非的而非议对方所肯定的,则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本然的情形.”
另外还有将“莫若以明”解作“莫若已明”。“以”通“已”。“明”字,当如下文所谓“劳神明为一”中“明”的意思,即指心智、认识活动而言.“莫若以明”既“莫若已明”,亦即“止明”、“去明”、“弃明”、“不用明”之义。“莫若以明”既抛弃一般世人分别是非、彼此的那种心智认识活动,而要从物本来就没有分辨是非、彼此之初去加以认识.
还有些观点是人为“明”是使人明白,“知”是自己知道,两者是有区别的。“莫若以明”,就是不如让对方明白。明白什么?就是后面跟着的那几句要紧话:“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整个一句话就可顺顺当当地译为:“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不如使对方明白,物没有不是那一方面的,也没有不是这一方面的。从那一方面看不到的,从这一方面来看,也就知道了。”
沈善增说:庄子这番话,点明了由论战发展起来的辩论术的根本缺陷。辩论术着眼于个别观点,而有意忽略由一个个观点有机构成的理论体系。是非之辩发展的结果,是消解了“言”——理论的整体。不仅对方的“言”被消解,就是己方的“言”也被消解,成为一个个“是”——一个个分割的观点。这就是“言隐于荣华”。要克服这种情况,真正为了求得真理而论辩指谬,就要从一己的立场打超脱出来,看看哪些是可以求同存异的。这样,就会发现,真正水火不相容的是非冲突,实在是少而又少的。庄子在这里提倡的是理解与沟通,但也仅此而已,与“空明的心境”、“虚静之心”、“得道之明”实在并不相干。这里只是从圣人境界,来分析凡人是非之无谓,离开至人境界还远着呢。硬把“空明的心境”等高深的意思塞进来,弄得庄子自己也“言隐于荣华”,这实在是诸公操之过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6 15:32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