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编(莱州草辫),山东省
莱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山东是草编大省,而素有“草辫之乡”之称的莱州是麦草艺品的发源地,莱州草编是山东草编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人们通常认为,中国各地草编工艺最初由山东传出,而山东各地的草编又源自掖县。19世纪80年代掖县改称“莱州”,因此,掖县草编又称为“莱州草编”。莱州一带属北温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合玉米、小麦等植物生长,为草编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据史料记载,早在1500年前,莱州沙河一带的农村艺人利用小麦秸秆,经过挑压与交叉,编织成具有龙态蛇姿的麦草辫(俗称“掐草辫”,后人使用草辫做草帽又得名“草帽辫”),再用其草辫加工制作成千姿百态、秀气美观、方便实用的工艺品。沙河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3'~126°50',北纬36°59'~37°4',坐落在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的莱州湾畔;处于烟台、青岛、潍坊三市交界处,辖116个自然村,历史上就是当地物资和人员交流的中心。
1862年,烟台开埠。商埠的设立与开放,促进了胶东农村手工业经济结构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型,由于受中国国外市场需求和出口增加的刺激,以出口为导向的近代草辫业由此兴起。草编业在1862年左右刚兴起时局限于烟台,后普及于山东全省。1863年,烟台港仅有307担草辫出口,到19世纪70年代后期每年出口达到万担以上,1887年为19世纪末期出口最多的一年,达6.6万担,出口值近215万两,占出口总值的38.1%。19世纪末,德国占领胶州湾后,兴建了胶济铁路,更促进了草辫的大量出口,从1903年起由青岛出口的草辫以每年100万海关两的速度快速增加,1909~1910年达到1100多万海关两。截至1911年,山东官办草帽辫局和兼营草帽辫的工艺局已有31处。
民国初年,掖县草辫业又有所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沙河镇全镇有辫庄五六十家,年集散额为15000担,占青岛草辫输出的14.3%。一些沙河获利辫商还向青岛扩展业务,设立辫行,出现了沙河帮包揽青岛草辫贸易的局面。当时中国草辫四大名品“沙河白”“沙河黄”“沙河锯条”“莱州花”均为掖县人所创。
1914年一战爆发成为山东草辫业走向衰微的转折点。1914年,青岛、上海等处草辫价格从每包原值30元降至6元,战前沙河镇商人在青岛设立的16家辫行战后仅存5家,沙河的辫庄减为20家。后来,由于中国国内军阀混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影响,全国草编的生产与出口均呈减退之势,山东与掖县的草辫也一蹶不振。
1937年,掖县从事草辫业的妇女从10年前的2万减至八九千人。到1949年,山东全省草编出口仅有20万元之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莱州草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49年12月,在沙河附近的珍珠乡湾头村建立了41人的“掖南县公营益新草辫庄”。1951年,北掖也建立了厂址在掖城西关、38人的“掖县育新草辫厂”。该两厂、的经营促进了草艺品生产的发展,它们注意设备更新改造,拓宽了销售渠道,加快了新产品的开发,使濒危的草辫技艺得到挖掘、创新、发展。
1957年后,由单一的以麦秆草为原料,发展成以玉米皮为主料的各种草艺品4000多种。
1965年,莱州用玉米皮编制的地席打入国际市场。
20世纪70年代后,麦秆贴画问世,它将莱州草辫技术提升一个高度。草辫成为莱州许多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
进人改革开放时期,莱州草艺品行业迅速壮大。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草编企业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2008年之后,莱州草艺品企业已发展到三四百家,出口创汇1亿多美元,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文化特征
莱州草编制品虽用料简单,但工艺复杂、精美,经过民间艺人和群众不断的发展创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基本特征是:原料起初主要来源于麦秸草,后又取材于玉米皮等,因取材方便,成本低,且能把煮饭用的烧草掐成既实用又有艺术品位的产品;草辫呈长辫形,长短不一,花样根据需要而变化,因而宽窄不定,最宽不过6厘米,最细约3毫米。
编辫,又分原草辫和劈草辫,原草辫是将漂白、染色后的麦秆或玉米皮直接用来编辫;劈草辫是用工具将处理后的原材料剪成若干细条,然后编成辫。或者从技艺的角度分为“囫囵草辫”和“护草编”;“囫囵草辫”就是用囫囵的麦莛草辫掐成的各式花样的草辫;“扩草编”就是用专用工具扩草刀(劈草刀),将麦莛草扩成宽窄不等、根数不等的麦草,后再辫、掐成各式花样的“扩草辫”。
制作工序
制作工具
草编工艺的传统编制工具有纺绳车、绳架、经构、经撑、拔板、梭针、纬针、纬构纬撑、钩针、模型、麦草穿子、劈刀草、大竹梭、小竹梭、挑板、机订机具、模型等。在现代,还有草帽机、缝纫机、空气压缩机、喷枪、定型机、刮蔑机、台钻、木车床等机械化工具。
工艺流程
莱州草辫工艺步骤为:选择原材料、加工(熏制、染色等)、加工半成品(纺制、编辫、编织)、加工辅料配件(里子、贝壳、金属装饰品)、组装成型等。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莱州草辫技艺)》将编掐流程归纳为:
选料
草编的原材料是麦草、野生草、玉米皮、玉米秸等,而麦草、玉米皮是莱州当地广泛种植与草编工艺最普遍采用的原料。不是任何麦草都可以做掐辫草的原料,而是要选用麦秸挺拔柔韧的“了麦”、“红麦”等品种的麦秸做原料,这叫“选草”;将“选草”用铡刀铡去根部,然后一把一把地“闯”齐,铡掉麦穗,梳去乱叶,绑成小捆,这叫“闯辫子草”;掰去麦莛上的草裤,这叫“掰草”;将麦秸按粗细分成一、二、三等,这叫“剔草”。玉米皮则要选用中层皮,中层皮牢度强、弹性好、纤维软硬适宜。
草辫的掐法
草辫的后期处理工艺
草本植物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呈白色,同时有黄褐色的木质素及矿物质灰粉,需要通过漂白取得相同的颜色。草料、草辫的漂白因草种、草编制品的不同,可选择熏白与漂白两种不同方式。草辫掐出后,如色泽不统一,就将草辫放入一大缸内,点上硫黄密封熏蒸,这叫“熏辫子”。现代也采用多种方式将麦草、麦草辫等加以漂白,漂白要使用工业用双氧水、漂白粉等将麦草等漂染成白色。
如果因工艺需要将草辫染成五颜六色,这叫“染辫子”。草编材料使用的染色剂是天然染料,以植物染料为主,也有的使用天然矿物染料。在染色前,先要将干麦草、麦草辫放入染槽内,注满清水,放气加温浸泡一定时间,再把水放净。随后将染料投入水中,染料充分溶解后,将麦草、麦草辫放入搅拌均匀,煮半小时后捞起,然后漂洗、晾干。
成品草辫的质量标准
成品草辫的质量标准包括:边沿整齐;花纹等同;色泽统一;厚薄均匀;伸缩一致;图案清晰。六者皆备为优。
草辫编成后,再根据设计要求,编成各式各样的草编制品。
编织是草编最基本的方法,“编”是用一根或几根草辫编结成无明显经纬的成品;“织”要先立经,然后逐渐编纬形成。编织方法有平编、纹编、勒编、扣编、编花等。平编是山东麦草、玉米皮、蒲草等草编技艺的基本方法,为经纬交织成型,常见的是挑一压一的“一纹法”,挑二压二的“二纹法”,此外还有挑二压一、挑一压二、压三挑三、压三挑四等10多种方法。绞编也是以经纬编压为主要特点的工种,它和平编的不同之处是在经编方面,平编的经纬相同,同时动作,往前编织;而纹编则先编排好经桩,然后以麦草等交叉上”下穿行于经桩上下,循环绕行。
题材作品
莱州草辫工艺用途广泛,品种很多,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一是实用性的草编日用生活品,包括茶壶垫、杯垫、椅垫、靠背垫、沙发垫、草帽、草席、草篓、果盒、提篮、拖鞋、地毯、蒲团等;二是观赏性的草编装饰品,其中尤以草贴画、草贴盒受人们喜欢。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莱州草辫在传统的麦秸基础上,增加了玉米皮辫和麦草贴画,融入油画、工笔画等工艺,使草辫产品更加精致,具有收藏价值。在莱州,莱州草辫成了许多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为莱州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传承状况
莱州草辫在发展中也有隐忧,主要表现为: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统草编技艺流失,60岁以下从事掐草辫的人很少,更多的是70岁以上的老太太,作为消闲掐草辫解闷,而且品种单一,会掐10种左右花样草辫的老艺人寥寥无几;以麦秆草辫为主要原料的产品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机织半成品原料、玉米皮辫等新型草艺品原料。这一情况引起各级政府部门重视,已采取措施加强对草编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以使莱州草辫继续传承下去。
传承人物
杨玉兴,男,1952年出生于莱州,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烟台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0年9月,杨玉兴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为草编(莱州草辫)。
保护措施
2011年,莱州草辫被中国国家商标局正式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1年11月,杨玉兴赴浙江义乌参加第四届森林产品国际博览会,并现场招收多名徒弟,为莱州草编培养后继人才发挥作用。
2012年初,莱州草辫基地入选山东省首批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
2018年11月,莱州草辫在山东省文化馆山东非遗传习大课堂开课,莱州草辫非遗传承人周学玉向学生们展示了该项传统美术的制作全过程。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莱州市文化馆获得“草编(莱州草辫)”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莱州市文化馆获得“草编(莱州草辫)”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1年7至8月,草编(莱州草辫)传承人杨玉兴等赴澳门,在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卢家大屋”进行了为期22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出。
2017年6月,草编(莱州草辫)在首届莱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展演现场展出。
荣誉表彰
1980年,莱州草辫的陶瓷包装获省二轻工业厅“优质产品”称号。
1981年,莱州草辫产品获全国出口包装设计一等奖。
1983年,莱州草辫的麦草贴盒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作品设计二等奖;同年,玉米皮茶具、礼品包装在国家经委与包装协会举办的包装评比会上获优秀包装产品奖杯,玉米皮草制艺品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
1988年,杨玉兴的平编高档桌垫获轻工部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折叠野餐桌和娃娃挂件两个产品获轻工部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