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台寺始建于唐朝,几经兴衰,因唐高僧智诜和尚曾主持莲台寺,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凤岭公园内异地重建,已初具规模。莲台寺在四川资阳城北3里许的莲花山上。
古寺名称-资阳
民国38年《资阳县志稿》转引旧志,莲台寺,智诜披剃出家处。他出家后,在莲台寺前凿池种白莲。旧说,莲花不常开,若遇科场年,莲放,科名如其数。明末寺毁,寺前匾镌“龙蟠凤翥”四字,笔势雄伟。
因智诜在莲台寺出家,到明朝,“莲池夜月”被列入资阳八景,成就无数佳话。每届秋高气爽,玉宇
澄清,皓月当空,花影摇曳,人静景幽之时,最见风致。
何渊有诗:“半亩方塘注涧泉,玉莲遗种自何年?群花占断云间地,一鉴频开水底天。光接冰轮来海上,影联仙桂到池边。中秋乘兴登临夜,喜接嫦娥咫尺间”。
1941年11月在莲花山上掘得“资州城墼”汉砖。1951年莲花山崖墓出土红陶屋,发掘古物90余件。有浮雕圆柱与斗拱,鉴定为唐代梵刹遗迹。据当时的考古学者张圣奘考察莲台寺称,石刻佛头、罗汉庄严精美,装饰瑰丽繁富,疑为唐雕。
古寺名称-滦南
莲台寺遗址,位于
滦南县程庄镇小
贾庄,据史料记载,亦称莲台烟寺,被誉为
滦州十二景之一。此寺建在高数十丈、阔数十亩的土丘上。西北紧邻官地坑,坑内鱼虾肥美,渔船荡漾;北面是300余亩的大苇泊,泊中蒲苇繁茂,俨然江南水乡,由
老龙沟连通着
老龙湾;东北面系隰地“花港”,港里接天连叶无穷碧,大小溯河与此交汇,由寺东蜿蜒流向海边。坑泊河港贯通,四面环绕莲台;花港南稻田一望无际,常听蛙声一片。夏秋时节,水充雨沛,水天相连;朝雾暮霭,时聚时散,似轻烟缭绕,佛阁参差胜似蓬莱仙境,如“海市蜃楼”,时隐时现,故得名莲台烟寺。寺东南溯河上所架的东西向石桥,名曰凤凰,更给此寺增添了几分优雅。寺南分流的溯水上所修建的拱形木桥,似长虹卧波,驻足其上能听到潺潺流水。 据了解,莲台寺有三条道路可登,如从南面,可跨拱桥拾级而上,则到寺之山门。东北、西北樵径崎岖,两条羊肠小路亦可登攀。东北、西北各有角门可入寺内。南来者多是焚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北登者多闲情逸致,览胜游玩。
登上莲台寺,居高临下,展望东南西面,可见弯弯溪流苇蒲荷花一片;远眺北方,是茫茫水泊巍巍岩山。难怪游人骚客面对这如画美景诗兴大发,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
滦州知州吴士鸿、训导黄步青,邑人王恩锡、汪鉴、阎公铣、张凤翔等名人游莲台寺均留下了美丽诗篇。
清嘉庆十三年(1808)任滦州州学训导的奉天人黄步青游莲台寺赋诗云:一湾流水绕层台,谁把红莲处处栽?戏浪鱼移花影动,隔溪风送磬声来。烟飞古寺迷松径,人坐扁舟对酒杯。此即深山真面目,何需海上问蓬莱。
流水绕、红莲栽,花影动、磬声来,配以飞烟、扁舟,“蓬莱仙境”跃然纸上,简直就是一幅墨彩相谐、浓淡相宜的风景画,令读者陶醉神往。
莲台寺院落共分三层:第一层殿为药王殿,内供药王孙思邈;第二层殿供奉关帝;第三层殿供奉释迦牟尼。大殿之旁有配殿,大殿之间有耳房。殿堂亦随势而建,由低至高,错落有致。其前廊后厦,古朴典雅,泥金焕彩,联匾配饰。
莲台寺曾有一棵千年古槐。古槐植于万佛堂东北角。其根裸于地上几尺高,缠绕蔓延丈余,层层叠起;树冠如盖,枝繁叶茂,荫遮半径十余丈;干粗数围,中空无尖,皮龟裂而多瘤,木厚盈尺且坚韧无蠹。树空径近丈,内建小庙一座,供树神黄祖。古槐大而奇特,引来众多香客和游人。干旱无雨时,则焚香祈祷,求黄祖赐
降甘霖。
光绪九年(1883)后,滦河频发水灾,莲台寺周围淤为平沙,寺渐荒废。民国三十四年(1945)发生地震,地裂涌水,房屋倾倒,亦殃及莲台。嗣后,战火又毁坏部分殿堂,佛神塑像亦随之被毁。解放后,尚余部分残殿,整修后作了学堂。
据考:莲台寺周围为商代文化遗址。在莲台寺四周发掘出很多有价值的文物,曾出土象鼻铜鼎、大口陶绳纹小罐、双钻耳小罐,还有大量的陶戏小腿,陶瓷残片……这些对研究我省、市县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如今,小贾庄莲台寺遗址已被列为河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梁山县
莲台寺位于梁山雪山峰南麓,为唐代高僧善导创建。据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修莲台寺碑记》记载,莲台寺创建于唐代,后屡次重修,寺院位置幽雅,古柏参天,青石托地。据《旧唐书》载:唐高宗于麟德二年(665年) 在武则天挟持下封禅泰山,曾到梁山莲台寺浏览风光,焚香拜佛。寺内有一石佛,系在一块自然巨石上雕凿而成的,佛高2米,佛像慈眉善目,仪表自然,端坐于莲花之上,故称“莲花石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