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群占地约6平方公里,分布在坐落在鄱阳县莲山、桥头街、谢家滩叁个乡镇交界处的丘陵地带。其中最大的汉墓高18米,底座圆周长100余米。早在1983年,古墓群就被发现,当时初步断定古墓总量仅40余座。2011年11月,经
波阳县博物馆人员重新考证,确认基本保存完好的古墓达119座。据有关专家称,如此大规模的古汉墓群,在全国实属罕见。
古墓概述
亦称:莲山古墓群,为江西省最大的汉代墓群,一百多座汉代墓聚集于斯,全国亦少见,它坐落在鄱阳县莲山乡、桥头乡、谢家滩镇交界处。大部分墓分布在莲山乡的莲花塘、百花塘村附乡莲花塘、百花塘村附近。它象一条巨龙的图案,分布在桥头彭丰一带的龙头,莲山乡莲花塘、百花塘村一带为龙的躯干肢体,谢家镇的口前村、莲山乡的上恼村一带为龙尾,共计119座,分布面积达4平方公里。
1982年,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曾到此考查。1983年文物普查时经江西省考古研究所鉴定一一认为是汉代墓葬群。遗憾的是60-70年代大搞水利建设时被百姓挖掉了不少。已出土文物有铁剑、铁鼎、陶仓盖、陶果盆、陶炉灶、陶斧。1991年个路时又出土一件青铜甗瓦,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汉砖。
莲山汉墓群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墓葬、古代战争以及鄱阳在秦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1986年由鄱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由
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在江西省鄱阳县莲山、桥头两乡交界地沉睡着一段汉朝历史。在方圆五六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带,那些长满野草、小毛竹和灌木丛的大大小小的半球形土堆,居然是沉睡了两千年的汉代古墓。这里,拥有江西最大的汉墓群。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按祖辈习惯,把这些土堆称之为“墩”,相传共有99座,并用充满着神话色彩的语言来演绎。
1983年,江西省文物考古队来到莲山作现场勘察和分析后,确认这些高大野冢为汉墓,总量有40余座,首次打破了这里世代相传的神话。2000年7月,莲山汉墓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1月,波阳县文物工作人员再次到现场冒雨作了整整一周的详细勘察,给古墓标号并划定建设控制地界限和保护范围。他们惊奇地发现古墓的数量远远超出1983年的测算,确认基本保存完好的就达119座,其中最大的高18米多,底座周长达100余米,且规模可称得上“江西之最”。而鼎鼎有名的樟树古墓群数量也只不过90余座。
从
莲山汉墓群图上可看出,汉墓的排列分布状况令人叹为观止。汉墓群以莲花塘为中心向外扩展环绕,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簇拥着村庄,莲花有3个瓣,分别伸向西北的彭丰、马家边村,东北的叶家、王家村,正南方的汪家山、下脑村;又似一条飞腾的青龙,龙首在桥头街乡彭丰,龙身在莲山乡,绵延五六公里,若从高空鸟瞰,这条“龙”的形状可能更逼真。
发掘经过
波阳县博物馆馆长蔡晓凤女士告诉记者,莲山汉墓早在1983年就被发现。1982年年底,当地一些村民跑到有关单位报告,称他们在山包取土回家填地面和制土砖做房时,发现山包里的泥巴非常稀松好挖,土质富有黏性。许多人就一直挖下去,结果挖到一些坛坛罐罐和生锈的铁剑之类的东西,这引起了县文化局的重视。1983年,文化局领导派人邀请江西省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专家会同刚成立的波阳县博物馆有关人员,组成考古队,前往莲山现场考察。考察过程中,专家们了解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搞水利建设时就挖掉了许多山包,而且还挖掘出一些陶器、铁器,如釜、鼎、罐等,器具上还有些简单的花纹。于是他们深入村民家中寻找到一小批文物。根据文物的形状、花纹、大小式样,对照山包形状、地理位置等,专家们确认这是汉代古墓,至于具体属于汉初、汉末或东汉、西汉则还需作进一步考察论证。
由于考古专家们的确认,莲山汉代古墓群得到县里进一步重视,1986年波阳县政府公布莲山汉墓为县级保护文物,要求很好地保护起来。于是,县博物馆、莲山乡、村委会、村民层层签订责任状,规定为保护汉墓群,墓地周围3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不允许搞任何基建,若违反协议必须层层承担责任,并按《江西省文物管理办法》有关条款处罚。但是由于波阳县财政紧张,实际上汉墓群并没有得到任何资金保障,因此,保护汉墓就一直维持在签责任状的水平,而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措施。以后乡长每3年一任,就每3年博物馆、村里签一次协议。
好不容易发现的汉代古墓群就这么搁置着,总不是个事。1998年,蔡晓凤馆长重新搜集有关汉墓资料考察分析,向省文物局写了个关于要求将莲山汉墓列为省级保护文物的报告。蔡馆长回忆说,她在报告中主要讲了三层意思:一、莲山汉墓群规模很大,根据初步考察,古墓大大小小共有上百座(1983年称只有44座),分布在约五六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带,应是江西省最大的汉墓群;二、汉墓群的分布看上去很奇特;三、在江西同类古墓中,莲山汉墓出土了一批有很高历史价值的文物,而且有商代文物,历史最早。2000年7月,莲山汉墓正式被批准为江西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省文物局通知波阳县必须正式确定莲山汉墓的具体数量,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8月,蔡晓凤带领一名工作人员冒雨前往莲山勘察、划线并绘图。整整七天,他们和村民吃住在一起,削竹片做标签。入丛生的荆棘中做测量,打标记,绘制详细的汉墓群图,为以后申请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准备资料。经过几个月的重新勘探、划定保护范围和采取保护措施,波阳县在莲山建起全省最大的古汉墓保护控制地带,共保护汉墓119座。日前,江西省政府下文,莲山汉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有关专家分析指,莲山汉墓对研究江西乃至整个江南汉代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可以为研究汉代民俗、民间工艺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意义价值
波阳县莲山汉墓群虽被发现,但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究竟有多大,目前也许连考古专家们也难以下个结论。不过,对当地村民来说,他们很早便从中尝到了甜头而感觉非比寻常。
这些野草茂盛的拱圆形山包早成为村民们放牧牛羊的好地方。放牛娃把牛赶到这里,让它们美美地饱食一顿,自己则登上山包顶站岗放哨或和伙伴们游戏欢闹;山包下取之不尽的优质红壤,则是穷困的村民们用来筑房子的最好原料。据村民介绍,在20世纪70年代,大家纷纷盖房挖掉了好些山包。在取土过程中,他们曾经掘到些像土窑的洞。洞里埋了很多古砖,而且保存非常完好,于是就视若珍宝,搬回家砌墙,有的人家几乎整个房子都是用这种砖建的。自从发现山包里有砖块,这些山包也遭了灾,毁坏的越来越多。据了解,迄今为止,被挖掘的已达几十座。
就在村民们乐此不疲地取土挖砖时,他们又有了意外收获,继续掘出些铁剑、陶罐、铜鼎等文物。不过,这些东西在村民们眼中并不值钱,有的就让它们埋在土中,捡都懒得捡,看上去有点作用的则带回家中,当作存放物品的容器。
1991年,乾湾村兴修马路,村民程礼玉挖到几件被文物专家们称为无价之宝的青铜器,消息在各村传开,如重磅炸弹引起村民议论纷纷,他们终于认识到文物的价值,并坚信那些山包是他们的一笔财富。江西省里几位老考古专家应邀前来对铜器作鉴定,并到挖掘现场和汉墓群作勘察。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著名考古专家陈文华考察分析后认为,铜器非比寻常,当属“江南第一宝物”,应是一级保护文物。两件叠合一体的青铜器为商朝铸造,上者形同蒸笼,下者宛若火钵,是用作蒸饭的器皿。它高75厘米,重达14.5公斤,外表花纹清晰可辨。有考古专家认为乃商代后期铸造的,是“仅次于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的无价之宝”。不过,
波阳县博物馆馆长蔡晓告诉记者,她不同意“仅次于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的说法,这两件青铜器的确称得上价值连城,也可以称得上江西之最,但和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相比,毕竟还有差别。这两件青铜器目前已被
江西省博物馆借用收藏。
据悉,因程礼玉保护文物有功,1991年9月波阳县人民政府给他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奖励了他1400元钱。至今说起此事,程礼玉全身微微颤抖,显得有些激动。
现年68岁的吴善造老人在和记者谈起青铜器时也激动万分。老人1989年56岁时调莲山乡任党委书记,一直任职到1994年离开,当年和另外三位乡干部一起处理了这几件青铜器的转交工作,并被波阳县人民政府授予“保护文物有功”的荣誉证书。
未解之谜
成群连片的汉墓群分布在波阳的莲山桥头,是人为,还是巧合?这些墓堆是真是假,是否埋葬了人,墓主是何许人也?这些都是未解之谜,有待史学界、考古界研究探索。
原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有兵器窟位于莲山一带,但考古专家既已考证这里的山包是汉墓,那么兵器窟和汉墓是否有关联?
有专家指出,汉墓的形成是古代战争的结果,这里很可能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战死的将士埋葬于此,形成一个个山包。这种说法的确有史学依据。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分化项羽阵营,曾把项羽的大将英布拉拢过来,封为淮南王,刘邦当上汉朝皇帝不久,视“异姓王”为大忌,大肆诛除,淮南王英布就在彭越被杀。清初顾祖禹的《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英布城,在府西北百五十里,汉初吴芮筑以居布。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布败于淮南,走渡江,被长沙哀王所诱至鄱阳,鄱阳人杀之于兹乡,盖即此地云。”其中的“此地”就是目前的莲山乡谢家滩英家。虽然现在英布城无可查寻,但这些墓堆却让人与这场战争联系起来。莲山一带,背靠皖赣边界的崇山峻岭,南濒烟波浩淼的鄱阳湖,古乃皖赣通衢,兵家必争之地,说这里是古战场不无道理。
有关人士也提出了不同看法: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先民乃百越人,吴楚两国为争地盘激烈角逐,百越人辗转南迁,这些墓堆是否为他们南迁前留下的?
对于汉墓形成各种猜测,蔡晓凤认为现在还不能下定论,必须综合史料、出土文物、地理环境、颁布状况等方面因素作进一步分析和考察论证才能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