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三七
中药名
菊三七,中药名。为菊科土三七属植物土三七Gynura segetum (Lour.)Merr.,以根或全草入药。具有止血,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治功效。适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痛,疮痈疽疔,虫蛇咬伤。
生理特性
根呈拳形肥厚的圆块状,长3~6厘米,直径约3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全体多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弧状沟纹,在突起物顶端常有茎基或芽痕,下部有须根或已折断。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不平,新鲜时白色,干燥者呈淡黄色,有菊花心。气无,味微苦。以干燥、整齐、质坚、无杂质、断面明亮者为佳。
产地
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
入药部位
植物根或全草。
炮制方法
秋冬挖根,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晒干。夏秋采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夏、秋采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
甘、微苦,温,有小毒。
功效
止血,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
主治
适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痛,疮痈疽疔,虫蛇咬伤。
相关配伍
1、治产后血气痛:土三七捣细,泡开水加酒兑服。(《四川中药志》)
2、治跌打,风痛:土三七鲜根二至三钱。黄酒煎服。(《岭南采药录》)
3、治蛇咬伤:三七草根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用法用量
根:3~9g;或研末,1.5~3g;全草或叶:10~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敷患处。
临床和实验肝损害报道
1、毒性表现:
有文献报道,2例病人病前无肝病史,因服用大量土三七,经过1周左右的潜伏期后发病,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肝脾肿大、大量腹水、黄疸,短期内肝功能急剧损害,最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
长期毒性试验观察到菊三七碱具有肝脏毒性,可致大鼠与家兔肝实质细胞坏死,大剂量短期使用菊三七碱可引起大鼠广泛性肝坏死,小剂量长期使用除引起肝坏死外,还可引起肝小静脉和门静脉闭塞病。
2、毒性机理研究:
菊三七含有的吡咯双烷类生物碱能使肝细胞RNA活性下降,RNA、DNA的合成能力下降,使细胞不能完全有丝分裂,从而形成多核巨细胞。肝细胞坏死与RNA合成减少、DNA横向断裂有关。重者可导致肝细胞坏死,还可引起肝静脉栓塞性病变,通过对肝血流的影响而间接损害肝脏。
禁忌
孕妇慎用。不宜长期或过量服用。
使用注意
本品为地方用药,民间有服用习惯,对此,应注意其肝脏毒性,临证使用剂量要控制,宜定期进行肝功检查。
相关论述
1、《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生用破血,炙用补血。
2、《本草纲目》:治金疮折伤出血及上下血病。
3、《简易草药》:能破血,祛瘀,散血,消肿。通治五劳七伤,跌打损伤。
4、《草木便方》:活血,续筋接骨。治内伤积血,痞块,心腹疼痛。
5、《天宝本草》:治包块症瘕,妇女血滞,腰脚痛,男子遗精,痢症。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9 19:24
目录
概述
生理特性
产地
入药部位
炮制方法
性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