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王朝
日本唯一的王朝
菊花王朝是日本唯一的王朝,是日本王朝的代称,得名于日本皇室十六瓣菊花的家徽。
国号简介
菊花原产于中国,于盛唐时期(729-749年)传入日本。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健康长寿的意象,且其外形绚丽多彩,因而在引进之初就深得日本民众及皇室的喜爱,并在短期内完成其本土化,在社会上出现“竞菊”、“菊偶人”展祭等活动。皇室则热衷于举行菊花宴、饮菊酒等活动。
菊花作为日本皇室象征的情况在镰仓时期就已出现。镰仓时期的绘画《北野天神缘起绘卷》展现了平安初期的醍醐天皇(885-930年)赐给学者菅原道真御衣的场景,在御衣的盒子外侧有十六瓣菊花的花纹,这证明菊纹至晚在镰仓时期就与皇室用品产生联系。天皇家族也是从镰仓时期开始将菊花定为家纹,名“菊花御纹章”,这源于平安末期的后鸟羽天皇(1180-1239年)对菊花的痴迷,他对菊花的痴迷也影响了后深草天皇、龟山天皇和后宇多天皇,菊花成为皇室的象征。但此时,菊花并不是皇室专属的纹样,许多武士家族也用菊纹作为自己的家纹。
在明治初年,“十六花瓣八重表菊纹”(正面)和“十四花瓣一重里菊纹”(反面)被正式定为日本御用徽章,且从此时开始,十六瓣菊花纹样才成为皇室的专属,不仅平民不得使用,贵族与皇族同样不得随意使用。根据1926年10月21日颁布的“皇室仪制令”,天皇、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子、皇太子妃、皇太孙、皇太孙妃的纹章为十六叶八重表菊行;亲王、亲王妃、王、王妃、女王的纹章为十四叶一重里菊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而结束。在英、中、苏联等同盟国的同意下,8月28日,美军进驻日本,8月30日,同盟国占领军司令麦克阿瑟抵达日本,9月27日,麦克阿瑟会见裕仁天皇,标志占领军开始间接控制日本。此后,美方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削弱皇室的地位,象征着皇室的菊花纹样逐渐从政府官方纹饰中被抹去,日本对菊纹的使用限制也逐渐放宽,除了商标法中有不得用来注册商标的规定外,没有其它法令对菊纹的使用进行限制,菊纹的文化得以传承,但十六瓣菊依然被看作是皇室的象征,因此如今可以用菊花王朝来指代日本皇室延续至今的王朝。
国家历史
主词条:日本历史
日本起源
在公元4世纪,日本兴起由众多氏族国家构成的豪族联合国家,是日本首个统一的政权,史称大和国家(大和政权)。 通过氏族规范支配的大王只是联合体的盟主,并不具有绝对凌驾于诸王的地位和权力。其后圣德太子实行革新:制定“冠位十二阶”,以大王掌握冠位授予权,彰显大王的“主权者” 地位。德太子革新提出建立中央集权君主制度的构想,其后中大兄王子发动宫廷政变,拥立孝德大王即位,开始参照唐朝律令对政治、经济的改革,史称“大化革新”。日本自此确立确立天皇体制,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并尝试创建一个律令制的国家。
律令国家
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日本全面学习隋唐先进文化的时期,中日交流十分密切。日本醉心于唐朝的先进文明,先后19次派遣遣唐使,全面学习唐朝的律令典章和先进技术,此后继任天皇的一系列立率活动使得律令制度日益成熟。大和政权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武家政权
进入9世纪,繁重租税和劳役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日本律令政治危机四伏,日本政治走向了长达1000年之久的与外戚藤原氏共治的“摄关政治”时代。随后清和源氏、桓武平氏两大武士集团的崛起,11世纪初三条天皇在位时,利用崛起的武士集团削弱了藤原家族势力,君权重新膨胀,进入“院政时代”,退位的“太上天皇”握有执政实权,开始了天皇、太上天皇和摄关三方共治的“院政”制度。
1221年“承久之乱”后,源赖朝建立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院政”与朝廷势力被作为武士政权的镰仓幕府盖过,天皇皇权旁落,日本开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时代,镰仓幕府、室町幕府相继执政。期间曾经历一个半世纪的战国时代,以及由丰臣秀吉领导的文禄庆长之役。17世纪初,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二百多年,18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萌芽,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的基础,大势所趋使幕府体制发生动摇。
明治维新
1854年黑船事件后,日本国内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号召,江户幕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将政权还给明治天皇,史称“大政奉还”。1867年,明治天皇整顿内政,富国强兵,一战后短暂经历大正民主时期。
侵略扩张
19世纪90年代后一连串对外侵略战争的胜利,日本政府利用日本国民对国家的自豪感,以死后接受供奉和国民敬仰的“靖国神社”为工具,大力鼓吹崇拜与忠于“万世一系”的天皇意识和献身精神,步步将日本推向穷兵黩武的法西斯军国主义体制,1926年,昭和天皇即位。昭和时代前30年,对于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民来说,是黑暗的30年。这时的日本政府完全落入军部控制,实行军国主义,致力于侵略扩张。
战后日本
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英勇抗争下,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实君立宪制为虚君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二战后日本在恢复主权后经济高速增长,跻身先进国家之列,直至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的相对经济不景气状态。2019年,日本颁布新年号“令和”,日本正式进入令和时代。
疆域信息
根据考古资料分析,绳文时代的日本人主要分布在食物分布丰富的关东地区,随着大陆移民潮(中国大陆正值秦朝统一并迅速崩溃时期)经由朝鲜半岛进入日本列岛的西南的北九州地区,并逐渐向东北方向扩展。大约在公元前后,在北九州和畿内等地区开始出现地域小国家群,并开始有意识地与强大的大陆政权交往,逐渐为史书所载,日本列岛从地域国家向统一国家过渡。至公元2世纪末,日本列岛上30多个小国组成以邪马台国为中心的联合王国,根据《魏书·倭人传》记载的方位,邪马台国在九州岛的北部区域,但根据距离推算,则应在近畿地区,学术界对此有争议。
从4世纪中期到整个5世纪,根据日本列岛的巨大前方后圆坟以及《三国志》等史书记载推测,大和政权已经控制了西至九州,东至关东的广大地区,结合古坟中出土的马具和武器,以及中国和朝鲜的史料,当时的大和政权处于积极的对外扩张时期,大和政权对内征讨毛人和西边的虾夷,获得大量领土,对外派军参与朝鲜半岛的战争,扩张势力。
大化革新后,全日本分为畿内和七个道,畿内包括大和、山城(今京都府)、河内(后分出和泉国,均在今大阪府)、摄津(今大阪府)四国,七个道分别为东海道、东山道、北路道、山阴道、山阳道、南海道、西海道。地方行政机关分别为国、郡、里(后改为乡),国设国司,郡设郡司,里设里长。
奈良时代,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天皇朝廷不断开拓疆域,一方面给向本州岛的东北方向扩展,征服虾夷族。通过封官许愿以及武力征服两种手段,逐渐扩大奈良朝廷在东北地区的统治范围,分别于724年,在太平洋沿岸设立多贺城,733年,在日本海沿岸设秋田城。另一方面,在南九州隼人聚居地区,设置大隅国加以治理,并将种子岛、屋久岛等近海岛屿也纳入奈良朝廷控制的贸易中。到8世纪末,律令制下的天皇朝廷基本控制了四国岛、本州岛和九州岛。
早在7世纪,日本就多次对北海道阿依努人进行征服战争,制定了对包括北海道阿依努人在内的日本东北各地土人的政策,即巡行和朝贡。14世纪末开始,本州岛的日本人渡过津轻海峡到北海道南部居住,并进行贸易,逐步在渡岛半岛南端形成一小片由日本人实际统治的土地,而由阿依努人各部落居住并掌控的土地称为“虾夷地”。随着日本人势力在北海道逐渐膨胀,与阿依努人的冲突迅速尖锐化,双方爆发多次武装冲突。1550年,蛎崎家族(1599年改姓松前)击败了阿依努人后与之媾和,此后逐步控制这一区域。此后蛎崎家族先后获得丰臣秀吉(1593年)和德川家康(1603年)的委任,北海道地区作为松前藩正式纳入日本的管辖之下,沦为日本的商业殖民地。1669年,因不平等贸易,松前藩爆发大规模虾夷人起义,但很快被镇压下去,贸易也完全被日本人控制。1869年8月15日,废虾夷之称,改名北海道。
民族
关于日本人的民族来源,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系由不同来源的人们混合而成。根据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当日本列岛尚与亚洲大陆相连时,便有原始人在此生息,其后裔为今日的阿伊努人。至1万多年前,日本列岛开始与亚洲大陆分离,先后又有多批移民自海上陆续迁入,成为大和民族的基础。主要包括来自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中南半岛的印支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以及公元前后迁入的汉人和朝鲜人等。迁入途径大体有3条:①渡鞑靼海峡,迁至日本北部;②经朝鲜半岛,进入日本西部;③由东南亚海岛地区顺暖流北上,到达日本南部和东部。由于各批移民迁入的时间和定居的地点不同,虽经几千年的混合并形成统一民族,但在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体质特征上至今仍保存许多地方性差异。

国家文化
语言文字
使用日语,系国语。语言系属未定,多数学者认为属阿尔泰语系。受汉语影响极大,早自中国汉代,便开始输入汉字,并利用汉字偏旁创造假名。除汉语词汇外,还借用少数阿伊努语和朝鲜语词汇。自16世纪与欧洲各国交往后,尤其是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大量引进西方外来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晓英语的人迅速增多。各地方言差别显著,主要有东北、关东及冲绳等方言。
宗教信仰
信仰比较普遍,流行多种宗教。佛教自6世纪由中国经朝鲜传入后,迅速普及全日本,日本成为主要大乘佛教国之一。固有的神道教也很普及,明治维新以后曾被定为国教,全国城乡皆有神社。很多人都有神、佛并重的双重信仰,或同时兼信几种宗教。一般在生育、婚姻、节庆等现实生活方面遵照神道教仪式,对丧葬、祭祀、法事、“积阴德”“修来世”等方面则遵照佛教信仰。民间多流行祖先崇拜,信仰多神。基督教于16世纪40年代传入日本,现有信徒约占全国人口1%。此外,还有新兴宗教200~300种。


国家科技
公元前数千年,日本列岛上的居民以渔猎、采集或刀耕火种农业为生,在历史上属绳纹文化时代。公元前3~公元2世纪,中国大陆的金属工具、窑式烧陶与水稻栽培技术,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九州,是为弥生文化时代。前108年,中国汉朝已与日本有了往来。据《后汉书》载,公元57年日本人前来朝贡,光武帝曾赐倭奴国王印绶。当时,日本列岛已出现100多个小国。《魏书·倭人传》记通魏倭人国有30个,其中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受封为亲魏倭王。3~4世纪以今奈良为中心建立大和国,统一日本各部落。从此始有“大和民族”之称。尔后全部日本国土亦被称为“大和”(Yamato)。自汉字传入日本后,Yamato的字音汉字作“耶麻腾”“夜麻登”等。后因中国人称日本为倭,遂以“倭”字代表Yamato。646年大化革新后称“大倭国”;自天平宝字元年(757),改称“大和”。7~8世纪时,日本吸收中国盛唐时代的农业、工艺、建筑、佛教等文化,同时吸收朝鲜、印度文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又大量吸收欧美文化,形成东西方多种文化的大融合。
历代君主
主词条:日本天皇
日本天皇(にほんてんのう),是日本君主的称号,相传是创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也是神道教最高领袖,日本国家的象征。从神话传说的神武天皇到如今的令上天皇一共126代。
608年,推古天皇在位时期,日本首次对外使用 “天皇”称号。之后天武天皇时期国内正式称谓“天皇”并制度化。这之前,被称作“王”或“大王”。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帝国宪法》和《皇室典范》,“天皇”正式以法律形式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1947年日本新宪法的实行,天皇不被赋予任何政治权力。
天皇皇位继承的顺位,“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的传统在日本长期并存。7世纪中期后,“大兄”制逐渐被废除,开始实行太子制。而被立为皇太子的人,有可能是皇子、皇孙、皇兄弟、皇叔、皇女。
“退位”指世袭的君主生前将其权位让渡给后继者的行为。首开生前让位先例的是皇极女帝于645年退位,从645年到1867年这1222年当中,共有87代天皇(不包括北朝天皇),其中有58代是生前退位的。与天皇制度的兴衰相对应,在日本古代史上,天皇亲政不过二百年时间,在多数时间里,只是作为虚君居于日本社会的顶端。藤原氏以天皇外戚身份专擅朝廷2个多世纪,之后天皇又被武士幕府严格限制。
从6世纪末到8世纪,曾有8代6位女帝,由于女帝几乎占这段历史时期天皇的半数,故有“女帝的世纪”之称。其主要原因是在没有合适的男性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下,为避免皇位落入旁系手中,便以女儿或皇后身份继承皇位。实质上是在皇位继承方面由代表母权制的兄终弟及向代表父权制的父子继承转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通过女帝执政,强化了王权的父子传承。
1-20代
21-40代
空位 687~689
41-60代
61-80代
81-100代
101-120代
121-126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2 10:22
目录
概述
国号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