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细菌性疫病
植物病害
菜豆细菌性疫病是由野油菜黄单胞菌菜豆疫病致病型引起的、发生在菜豆的病害。叶片多从叶尖或叶缘发病。初生暗绿色油浸状,扩展后呈不规则形淡讷色斑,周围有黄白色晕圈。病斑连结后呈薄油纸状,易破碎。豆荚产生稍凹陷淡褐色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潮湿时出现菌脓。种子感病,种皮变色和皱缩。叶柄、茎及节部产生讷色稍凹陷斑点或条斑。
病原特征
菜豆细菌性疫病菌的病原是野油菜黄单胞菌菜豆疫病致病型,属黄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单极生鞭毛,具运动性,大小为(0.3-0.8)微米×(0.5-3.0)微米,有荚膜,不产生芽孢。革兰氏阴性反应,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黄色、圆形菌落。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30℃,最高38℃,致死温度50℃经10分钟,暴露于日光下45分钟即死亡。耐酸碱度范围为pH5.7-8.4,最适为pH7.3。
为害症状
菜豆地上部分叶、茎蔓和豆荚均可发病,以叶部为主。被害叶片、叶尖和叶缘初呈暗绿色油浸状小斑点,似开水烫状,后扩大呈不规则灰褐色的斑块,薄纸状,半透明。干燥时易破碎,病斑周围有黄绿色晕圈,严重时病斑相连似火烧状,全叶枯死,但不脱落。潮湿时腐烂变黑,病斑上分泌出黄色菌脓,嫩叶扭曲畸形。茎上病斑呈条状红褐色溃疡,中央略凹陷,绕茎一周后,上部茎叶萎蔫枯死。豆荚上病斑多不规则,红褐色,严重时豆荚萎缩。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在种子内或黏附在种皮上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病菌在种子上可以存活2-15年。种子发芽后细菌侵入子叶和生长点,引起幼苗发病。病菌通过自然孔口和伤口等侵入寄主组织,导致组织病变。植株发病后产生菌脓,借风雨、昆虫、灌水等多种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对成株期其他部位进行再侵染。
流行规律
叶片上有水滴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高温多雨,尤其是暴风雨容易引起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棚室通风不良、温度高、湿度大易发病。露地栽培,春夏季多雨、多雾、多露发病重。大水漫灌,肥力不足或偏施氮肥,植株徒长,生长势弱,田间杂草丛生,均易引起发病。菜地低湿,排水不良,植株过密,管理粗放,虫害多,也有利于诱发此病。豆科作物连作,发病重。
防治措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05 13:31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