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菌核病
植物病害
菜豆菌核病是由核盘菌引起的、发生在菜豆的病害,多危害地面根茎基部、茎蔓分枝处、豆荚等。病部初呈水渍状,后变灰白色,皮层腐烂,仅残存纤维。高湿时,病茎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及黑色鼠粪状菌核,病茎上端枝叶枯死。
病原特征
菜豆菌核病病原为核盘菌(学名:Sclerotinia scleroriorum (Lib.) de Bary),属真菌子囊菌亚门、柔膜菌目、核盘菌属。菌丝体白色,绵絮状,粗细不一,直径3~4微米,透明,有横隔,内有浓蜜的颗粒状物。子囊盘杯状,浅肉色至褐色,1个至4个从菌核上生出,子囊盘直径0.3~0.8厘米,柄褐色细长,微弯曲,长4厘米左右,由盘基部向下渐细。子囊棍棒状,无色,(108~135)微米×(9~10)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行排列,椭圆形,无色,12微米×4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单胞,无色,3~4微米,密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形成84微米×77微米的孢子块。侧丝细长,线形,夹生在子囊之间。
病菌喜温暖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0~30℃;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至开花座果期。发病潜育期5~8天。子囊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5~10℃,菌核萌发适温15℃。
为害症状
菜豆菌核病可危害地面根茎基部、茎蔓分枝处、豆荚等: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随病株残余组织混杂在种子中越冬。菌核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潮湿土壤中存活1年左右。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散放出的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穿过植株角质层后侵入,引起初次侵染。侵入后病菌破坏寄主的细胞和组织,产生新生代子囊孢子;菌核也可直接产生较强侵染力的菌丝,扩散和破坏邻近未被病原物侵染的组织,引起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
流行规律
在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菜豆菌核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3~6月。年度间早春温度偏高、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秋季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寒流侵袭受冻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氮肥施用过多、植株生长势弱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4 15:08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