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角斑病是由灰拟棒束孢引起的、发生在
菜豆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受害叶片会产生小且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病斑,病斑初期为淡褐色或灰色,后期呈暗褐色。病斑常在花期及结荚期出现病斑可互相愈合造成叶片黄化、落叶。豆荚亦可被感染产生大型褐色斑点。
菜豆角斑病病原为灰拟棒束孢(学名:Isariopsis griseola Sacc.),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无色或淡黄褐色,直立或密集成束,不分枝,屈曲少或无,顶端钝圆有孢子痕,大小(68.6~134.5)微米×(2.7~4.4)微米。分生孢子顶生或侧生,因筒形、倒棍棒形或长梭形,基部钝圆平截,顶部略细,无色至淡榄色,微弯,有0~5个隔,大小(26.9~66.2)微米×(4.9~7.3)微米。
菜豆角斑病主要在菜豆花期后发病,为害菜豆的叶片,产生多角形黄褐色斑,后变紫褐色,叶背簇生灰紫色霉层,即病菌子实体。严重时为害荚果,荚上现出直径1厘米或稍大的大块霉斑,斑边缘紫褐色,中间黑色,后期密生灰紫色霉层,病斑不凹陷别于炭疽病。严重时可使种子霉烂。
病原菌以菌丝块或分生孢子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生长季为害叶片,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扩大为害,秋季为害豆荚,并潜伏在种子上越冬。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在24℃、连续下雨24~48小时的环境下,病菌易扩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