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菜猝倒病是由瓜果腐霉引起的、发生在
菠菜的病害,主要为害幼苗的嫩茎。幼苗茎基部呈水渍状,浅褐色,后发生基腐,幼苗尚未凋萎已猝倒,不久全株枯娄死亡。
菠菜猝倒病病原为瓜果腐霉(学名: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 Fitp.),属
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发达,无色,无隔膜,在玉米粉,洋菜(CWA)培养基上呈白絮状,菌丝直径2.8~7.3微米。无性态形成不规则的圆筒形或姜瓣形管状孢子囊,与主枝间有一隔膜分开,大小(124~624)微米×(4.9~14.9)微米。着生在
菌丝的先端或中间,孢子囊外部光滑,无色,内部含有无数的粒状体。成熟时,孢子囊上生出一排孢管,随管的伸长,孢子囊内的原生质也移向管的顶端,管顶逐渐膨大成球形泡囊。原生质集中于泡囊内,再分割成若于小块,每块有一核,形成一个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肾形,大小(14~17)微米×(5~6)微米,有两根侧生鞭毛,游动半小时后休止,鞭毛消失,并变成圆形,萌发出芽管,再侵入寄主。有性生殖形成球形、表面光滑的卵孢子,悬于藏卵器内,直径13~23微米。雄器有柄,袋状,宽棍棒状,同丝或异丝生,间生或顶生,多为1个,每个藏卵器一般只与一个雄器交配。病菌生长适宜地温15~16℃,温度高于30℃受到抑制。
菠菜猝倒病主要为害菠菜的幼苗的嫩茎。子叶展开后即见发病,幼苗茎基部呈浅褐色水渍状,后发生基腐,幼苗尚未凋萎已猝倒,不久全株枯萎死亡。开始苗床上仅见发病中心,低温、湿度大条件下扩展迅速,出现一片片死苗。
病原以卵孢子在12~18厘米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春天,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菠菜猝倒病。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溅射传播蔓延,病菌侵入后,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
菠菜猝倒病适宜发病地温10℃,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但病菌尚能活动,尤其是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利于发病。当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这时真叶未抽出,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抗病力弱,遇有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地温低,光合作用弱,幼苗呼吸作用增强,消耗加大,致幼茎细胞伸长,细胞壁变薄病菌乘机侵入。因此,该病主要在幼苗长出1~2片叶发生。在中国福州地区,3~6月播种的都会发病,尤以3~4月育苗或棚室地热线温床育苗易发病,该病发生情况与苗床小气候关系密切,其中主要是湿度、苗床低洼、播种过密不通风、浇水过量床土湿度大、苗床过热易发病。反季节栽培或夏季苗床遇有低温高湿天气或时晴时雨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