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心腐病是由几种疫霉菌引起的、发生在
菠萝的病害。主要侵害茎及叶片的幼嫩部分,造成植株心部奶酪状软腐,心叶极易拔起。病叶色暗,无光泽,初期不易发现。受害部淡褐色,水渍状,逐渐向上发展,后期在病健交界处形成一波浪形,深褐色界纹,紧接其下为一条宽几毫米的灰色带。
菠萝心腐病病原菌为几种疫霉菌(学名:Phytophthora spp.),属
鞭毛菌亚门、
霜霉目。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寄生疫霉菌(学名: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另外还有
樟疫霉(学名:Phytophthora cinnamomi Rands)、
棕榈疫霉(学名:Phytophthora polmivora Butl.)和
柑桔褐腐疫霉(学名: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 Leon.)。寄生疫霉在广阔的温度、湿度范围下都能发生,因此分布广泛。而樟疫霉只在气温冷凉和雨量充沛的高湿地方占优势。以上几种疫霉菌都能产生
孢子囊、
游动孢子、
卵孢子和
厚垣孢子。此外,还可在病部分离到
腐霉菌(学名:Pythium spp.)和欧氏杆菌(学名:Erwinia spp.)。
菠萝心腐病主要为害幼龄植株,成株也常受害。染病植株根系变黑腐烂、心叶褪绿,较老的叶片枯萎。初期病株叶片尚存青绿色,仅叶片稍微暗淡无光泽,但心叶黄白色,容易拔脱,一般不易觉察。以后病株叶色逐渐褪绿,变黄或变红黄色,叶尖变褐干枯,此时叶基部产生浅褐色乃至黑色水渍状腐烂。腐烂组织变成奶酪状,病健交界处呈深褐色。由于次生菌的入侵,腐烂组织常发出臭味,最终全株死亡。成株根系受侵染后变黑、腐烂,病株结的果实个小。绿果能被邻近病株溅散的病菌侵染,产生灰白色湿腐斑块,后迅速扩展至摧毁整个果实。
病原疫霉菌均能在田间病株和病田土中存活和越冬。带菌种苗是菠萝心腐病的主要侵染来源,其它寄主植物和含菌土壤也能提供侵染菌源。田间传播主要靠风雨和流水。寄生疫霉和棕榈疫霉主要从植株根茎交界处的幼嫩组织侵入叶轴,由此引起植株心腐;樟疫霉常通过根尖侵入,经过根系而达到茎部,引起根腐和心腐。在高湿条件下,致病疫霉在病部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风雨溅散或流水移动而传播。经过田间重复侵染、传播造成菠萝心腐病迅速蔓延和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