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寺
河南省唐河县菩提寺
菩提寺,寺庙名。菩提寺的前身,为一建置不大的寺院,名曰泗洲院,约建于晚唐时期。菩提寺在民国年间遭到毁灭性破坏。
历史沿革
北宋仁宗嘉祐(1056--1063)至英宗治平(1064--1067)年间,赵尚宽、高赋先后任唐州知州,他们大力推行奖励农耕,招徕流民,兴修水利的政策,使唐州地区(辖方城、泌阳、桐柏、比阳、湖阳五县)户口猛增,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国人瞩目的上等州郡。在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里,僧人易于化缘募捐,州府也有余力提供财力支持,于是,扩建寺院便提到了议事日程。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当泗洲塔正修筑的时候,在智洪禅师的主持下,寺院的扩建工程也开工了。扩建后的寺院易名为菩提寺,具备“七堂伽蓝”的形制,即七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山门、佛殿(不只一种)、讲堂、方丈(住持的寝室兼工作室)、斋房、浴室、东司(厕所)。这是佛寺向普及化、专业化发展的标志。到宋徽宗年间,唐州菩提寺已是声名远播,游客如云了。
相关典故
菩提寺,好景不长,随着金军南侵,北宋灭亡,唐州地区也陷于血雨腥风之中。金军悍将银术可、拨离速先后在唐(州)、邓(州)、襄(阳)烧杀掳掠,所过城市被摧毁,乡村化为灰烬。从1126年秋金军铁蹄第一次踏入唐州,宋金在唐州地区反复争夺,蒙元王朝的野蛮统治,至明洪武初年的二百四十年时间里,唐州十室九空,杳无人迹,菩提寺也墙倒屋塌,寺僧星散。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重建菩提寺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在高僧智福的倡导与主持下,在绅士、名流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捐助与大力支持下,“重修寺宇,增建殿堂”。与此同时,年久失修的泗洲塔也得以修缮加固,从而使菩提寺气象更新,法轮大转。
兴衰时期
洪武初年起,唐州已“废州为县”,唐县菩提寺在享受了二百六十多年的供奉后,又由盛转衰了。“明末盗起,土人肆应,”李自成农民军得到唐县饥寒交迫者的响应,那处“据地最高,东西广八十八步,南北纵二百二十步,闳敞壮丽”的县治(县政府)被毁,成为一片废墟,而地处城外的佛门建筑菩提寺也未能幸免,遭到 “肆意蹂践”,殿堂所剩无几。在满人统治中国的漫长岁月里,从康乾盛世直到清末,唐县菩提寺得到多次修葺,大体继承和保留了宋、明时期的规模与建置。同时,随着城池的东移,“倚河为城”的旧有格局被改变,菩提寺居于县城中心偏东位置,正所谓处繁华风雅之地,悯人间悲欢冷暖。
1927年,盘踞华北的冯玉祥乘国民政府北伐之机,把主要势力扩展到河南一带。他本是名基督徒,向来歧视佛教,为了不断扩充武力,下令向全省各地大小佛寺征收税款。在遭遇抵制后,他首先派军警捣毁位居河南首刹的开封相国寺,其后,全省大小数百所寺庙,三十万人的生命财产,两千年的历史文物都受到极大戕害,所有寺产均被充公。唐县菩提寺也在劫难逃,僧众被驱逐,被勒令还俗或强迫从军,寺院改为学校。人们再也不能前去拜佛进香,再也听不到菩提寺的暮鼓晨钟了。到了公元一九六六年(那是一个政治狂热的年代),最后一座大殿被拆毁,之后,残存的建筑也都不复存在,菩提寺不留痕迹的、完全的在唐河土地上消失了。
唐州菩提寺在其盛时,为一设施齐全,规模较大的禅院,它的北部和中部,包括了今宝塔宾馆的全部及部分民居,南部则囊括了县公安局及其;家属院一带,东、西、北三面为水环绕,山门面临东大街即今天的解放东路,整体呈长方形,占地20余亩,是一个环境幽雅的丛林圣地。
主体建筑
除了泗洲塔外,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大型寺院还有藏经阁,不知唐州菩提寺有无此等建筑。东西配置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堂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区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旅馆区”则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堂(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今宝塔宾馆西庑,还存有十数间坐西朝东的砖瓦房屋,那大约就是当年寺院的“云会堂”吧!
菩提寺的前殿,包括山门(山门殿)、钟楼、鼓楼、天王殿这一组设施。“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山门一般有三个,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或三门殿。唐州菩提寺当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式,且在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
进入山门,便是左钟楼右鼓楼。所谓“晨钟暮鼓”,即早晨先击钟,以鼓应之,晚上先击鼓,以钟应之。佛寺钟鼓安置处甚多,而以钟鼓楼所置为最大,称为大钟大鼓。由山门往里走,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内供六尊佛像。殿中间供弥勒,面对山门,大肚坦胸,和颜悦色,笑口常开。北宋以前,佛寺中供奉的是头戴天冠的弥勒像,北宋时期大肚弥勒逐渐取代了天冠弥勒。弥勒的背后供韦驮天,面对大雄宝殿,这韦驮天全身中国古代武士戎装打扮,是寺院的守护神。二位背靠背,中隔板壁。殿两侧供四大天王(多闻、持国、增长、广目)。
天王殿再往北,就是正殿,俗称“大殿”,正名“大雄宝殿”。这是供奉佛教缔造者和最高层领导者——“佛”的大殿。大雄,是对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称,具体指的是佛有无边法力,能够降伏“四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在大雄宝殿中,有供一位主尊的,有供三尊佛为主尊的,唐州菩提寺则是“五佛同殿”。佛祖释迦牟尼佛的塑像居于中央,迦叶、阿难两位尊者陪侍两侧,再两侧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这是典型的宋代古刹遗构。大雄宝殿北倚泗洲塔,是寺院的最主要建筑,“文化大革命”初年被拆毁的,就是这座大殿。
法堂设施
法堂亦称讲堂,坐落在菩提寺北部,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在佛寺中是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除一般性的安置佛像外,堂中设法座、置讲台,还要列置听法席,并设钟、鼓,上堂说法时击钟鸣鼓。
民间传说
故老传说,在菩提寺的西北隅,还建有关帝庙,中供关帝,关平与周仓侍立。这是完全汉化的殿堂,想来是供关帝在伽蓝殿或大雄宝殿值班后休息的私邸。
唐河历史悠久,境内有多处仰韶、屈家岭文化遗存及新石器时期遗址,早在2220年前就已置县,勤劳、智慧的祖先们为华夏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千年古刹菩提寺就是唐河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项宗教政策逐步落实的今天,挖掘、继承和光大当地优秀文化遗产,宏扬先进文化,是党和政丨府及130万唐河人民的神圣职责。今日之唐河,社会稳定和谐,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完全具备恢复菩提寺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过去封建王朝时期都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今天不但能做到,而且一定能做得更好。盛世修寺,功在当今,德泽千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全新的佛教寺院,出现在古老而又年轻的唐河县城,神州大地,处处都能听到来自菩提寺雄浑悠远的钟声。让唐河菩提寺广播梵音,普披法雨,让寺僧虔诚的祈祷,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众生康宁,世界和平。
地图导航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1 15:1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