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流志(佛经翻译家)南印度人,出身
婆罗门,12岁时从外道出家,学习数论学说,
精通声明、阴阳、历数、地理、天文、咒术、医方等。60岁时遇见
大乘上座部高僧耶舍瞿沙,辩论服输,遂改奉佛教。
12岁时从外道出家,学习数论学说,精通声明、阴阳、历数、地理、天文、咒术、医方等。60岁时遇见
大乘上座部高僧耶舍瞿沙,辩论服输,遂改奉佛教。经过5年的专心学习,通达了三藏佛典,名声远播。唐高宗闻其名,遣使到印度聘请他来华。往返10年,至武周长寿二年(693年)法希才随使者到达东都洛阳,其时高宗已经去世多年。
法希在中国受到了历朝帝王的隆重优礼。武则天把他安排在洛阳佛授记寺译经,为他配备了自印度聘来的译经助手担任梵文语言和经义的研讨和宣译工作,又配上中国义学名僧担任笔受、缀文、证义等工作。在这里法希译出了《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唐中宗时,他转到西京长安,安顿在崇福寺,开始大部头经典《宝积经》的编译。这一事业历时7年,至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才译完。自此之后,搁笔不译,专心禅观修行,于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谢世,据说享寿156岁。玄宗赠给他鸿胪卿的称号,谥曰开元一切遍知三藏。葬事由皇家操办,一切务从优厚。下葬时用卤簿羽仪、幡幢花盖导引,送葬者观光者阗塞道路,僧史叹为前所未有的盛事,归美于菩提流志的道尊德贵。
菩提流志在佛学上的最大贡献是译经,在华共译经53部,121卷。其中《大宝积经》的编译成功最值得称道。此经共49会,各会可独立成篇,全书类似丛书体裁。往昔玄奘法师曾携来梵本,并曾译出其第十二会,称为《大菩萨藏经》。玄奘法师晚年译完《大般若经》之后,助手和弟子们殷勤请他续译《大宝积经》,但奘师只译了数行,自知气力已衰,不能胜任,只得停笔。菩提流志继承奘师未竟事业,采取灵活的办法,凡旧有译本的各会,经过勘同认为译文质量好的,便收入编内;译文质量存在问题的,加以补译修订再收入编内;完全没有旧译本的,他才着手新译。计他新译的共26会39卷。译时得到皇家的大力支持。神龙二年(706年)开题之日,中宗皇帝亲临大内佛光殿法筵,亲自笔受经旨。文武百官侍坐,妃后同观。此后睿宗登基,亦曾至法筵亲自笔受。译场配备的中印僧俗助手,都是一时精英人才。著名文人徐坚、卢粲、卢藏用、王缙等参加了译事,负责对译文加以润色;而宰相陆象先、魏知古等任监译。睿宗御制的序文标于经首。由此可见朝廷对这一译经工作的重视,译经质量也因此得到充分保证。时人和后人对这一部译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玄宗朝洛阳令徐锷撰写的《大宝积经述》,赞扬此经译得“大乘章句,义不唐捐;小品精微,拯无遗溺。能事毕矣,佛何言哉!”
但菩提流志享有大名,备受最高封建统治者优宠,却不完全由于他的译经,更多的是靠他善于配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借译经为统治者服务。最典型的事例,当数他在《宝雨经》的译文中加进了一段佛遣东方日月光天子现女身统治世间的内容,略曰:“尔时东方有一天子,名日月光,乘五色云,来诣佛所……佛告天曰:‘……天子,以是缘故,我涅槃后,最后时分,第四五百年中,法欲灭时,汝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摩诃支那国,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经于多岁,正法教化,养育众生,犹如赤子,令修十善,能于我法广大住持,建立塔寺;又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供养沙门……”这一日月光天子现女身为自在主的时间是佛死后的第四个500年,即佛逝世1500年后;地点是印度东北方的支那国,即中国。意思说得这么具体明白,虽然没有点出姓名,谁都知道是指武则天应为女皇。怪不得武则天见到新译《宝雨经》后得意非常,在一篇文章中炫耀自己前世积下功德,叨承佛记,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宝雨》之文后及。一些御用文人也把《宝雨》经文作为武则天上膺天命应为女皇的灵验大加宣扬,如宰相李峤在一篇文章中说:武则天“象藏秘箓,祯符郁乎《大云》;登迹乘时,灵应开于《宝雨》。受先佛之付嘱,荷遗黎之负担……”
《宝雨经》的这段内容对于武氏篡唐立周,当稳女皇帮了大忙,但实际上旧译《宝雨经》并无这样的文字。在菩提流志之前,《宝雨经》已经有过两种汉译本。一是梁天监年间扶南(今柬埔寨)僧曼陀罗仙所译的7卷本,一是陈朝扶南僧须菩提所译的8卷本。这两种译本都没有日月光天子现女身为国王的说法。新加的这段文字完全是菩提流志杜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