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为陈其年题照》是清朝词人
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描写陈其年行乐的场景;下片以诙谐的口吻赞赏友人风流倜傥、富有江湖豪气。全词语气戏谑轻快,真切地表现出这对忘年之交不拘泥于俗礼的洒脱。
作品原文
菩萨蛮⑴· 为陈其年⑵题照⑶
乌丝⑷曲倩红儿⑸谱,萧然⑹半壁惊秋雨,曲罢髻鬟⑺偏。风姿真可怜。
须髯⑻浑似戟,时作簪花剧⑼。背立讶⑽卿卿⑾,知卿无那情⑿。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菩萨蛮:词牌名,是唐代教坊曲名,始于唐宣宗大中初年(公元850年左右)。
⑵陈其年:即
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文人。
⑶题照:在画像上题词。
⑷乌丝:指陈其年之作《乌丝词》,顺治十三年(1656)至康熙七年(1668),其年居京华时所填之词,结集为《乌丝词》,誉满天下,为人称赏。
⑸红儿:杜红儿,唐代名妓,后泛指歌妓。此处是借指其年身边的歌女。
⑹萧然:荒凉冷落的样子。
⑺髻(jì)鬟(huán):妇女的一种发式。
⑻须髯(rán):陈维崧别号。《清史稿》载: “维崧清多髯,海内称陈髯。”
⑼簪(zān)花剧:一种娱乐方式,将簪花置头上以玩耍取乐。
⑽讶:惊讶之意。
⑾卿(qīng)卿:关系亲昵之人的一种戏谑称谓。
⑿无那(nuò)情:无限情。南唐
李煜《一斛珠》: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睡。”
白话译文
夕阳,白云,青山,兰舟,冠盖满京华。你的《乌丝词》,你用清贫的唇齿来吟咏。一曲吟罢,惊得唐诗宋词里的秋雨,落向了天空。玉箫声声,你的歌女,发髻都是平平仄仄的。她的身影,如风拂杨柳,月照梨花。
你的根根胡须,都是江湖豪客。醉酒后,你喜欢头戴红花,又是妙词一阕。那个秋波盈盈的女子,此刻正背对着你。她一回眸,你的柔情,便永远没有最后一缕。
创作背景
康熙十七年(1678年)闰三月二十四日,陈其年在扬州,广东画僧大汕为他画了小像。这年秋天,陈其年入京应博学鸿词科试,其画像亦带到京中,当时才人名士三十余人为此图题咏,纳兰性德的这一首词为其中之一。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上片起拍两句,词人抓住“乌丝”、‘‘红儿”和‘‘萧然”,记述陈维崧风流而又贫困这两个方面的情状,也评价了他的词风的转变和人品。在“红儿”和“萧然”的对比中,体现了调侃的意味和诙谐的风味。“惊秋雨”,出自
李贺《
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这两句诗是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的,词人用在此处,形容歌女谱唱的陈其年的《乌丝词》震惊世人、轰动京城,真是生动诡谲。“曲罢髻鬟偏,风姿真可怜。”接下两句,写画像上的吹箫女子。严绳孙《金缕曲·序》云: “题陈其年小照填词图,有姬人吹玉箫倚曲。”可见画上除了其年的画像外,还有此吹箫女子。一曲唱罢,她发髻斜偏一旁,风姿妩媚,惹人生怜。
下片一转“须髯浑似戟,时作簪花剧”便道出了陈其年豪气如湖海,又不无绮艳,既刚且柔的风格和特色。“须髯”,据《清史稿》本传云: “维崧清膣多髯,海内称陈髯。”可见词人言“须髯浑似戟”当是实写。如此带有玩笑意味的话语,也说明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是颇为融洽的。“时作簪花剧”,是说陈其年时常头上戴花戏耍,以诙谐的口吻赞赏其风流倜傥,风采特异。“背立讶卿卿,知卿无那情。”结尾二句再写画上吹箫女子,用的也是女子口吻。表面看来似是写陈其年不乏风流旖旎,声华裙屐之好,其实是以戏谑的口吻对这位忘年之友加以赞美。
词的上阕写陈维崧行乐的场景,他簪花取乐,所做的诗词经歌妓之口传唱,一时震惊世人,词风似乎偏于柔艳。下阕笔锋一转,将陈维崧既有旖旎之风,又富有江湖豪气的风格用寥寥几句道破。
全词结构别致,风趣幽默,多情之人开起玩笑别有味道。表面看来似是写陈其年不乏风流旖旎,声华裙屐之好,其实是从侧面赞赏其年的人格与创作。
名家点评
现代学者
马大勇《纳兰性德》:开篇即提出“乌丝曲”三字。词史久有“柳词可倩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拍板歌之”之说,图上亦有女郎形象,故后半句逗出“红儿”,可见图中人虽萧然半壁,落魄佗傺,而依然名士风流。过片二句实写迦陵亦刚亦柔,狂放与妩媚兼具之为人心性,系自乃师龚鼎孳《沁园春》名句化出。末二句寓有戏谑调侃陈维崧意。亦照应上片“风姿可怜”语。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年),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自幼天资聪颖,18岁考中举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
纳兰性德善诗古文辞,尤工于词,后又潜心经史。其词风哀婉动人,直追五代,著有《纳兰词》、《通志堂集》。另编有读书札记《
渌水亭杂识》四卷,《通志堂经解》等,并收入《四库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