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棕鹿
鹿科水鹿属物种
菲律宾棕鹿(学名:Rusa marianna):是鹿科、水鹿属物种。成鹿体重40-96千克,头体长100-170厘米,肩高55-95厘米,尾长8-14.5厘米,耳长9-12厘米。相对该属其他物种体型较小。鹿角较短,只能达到20-40厘米长。水鹿泪窝较大,鼻镜黑色,颈毛较长,尾端部密生蓬松的黑色长毛。一般情况下,这个物种是完全棕色,尾巴底面白色。茸角为单门桩,眉枝。
物种学史
菲律宾棕鹿最早在马里亚纳群岛关岛的引入种群中描述,随后被降级为分布区域广泛的水鹿 (C.unicolor)的亚种。直到1983年,菲律宾棕鹿才被正式确认为水鹿亚属中的一个单独的、特有的和高度独立的物种。而随后Meijaard和Groves以及Pitra等人对东南亚鹿的系统关系和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2004年重新升级划定了水鹿属,将菲律宾水鹿和菲律宾棕鹿都划分到水鹿属中。
该物种有4个亚种,指名亚种来自吕宋岛和周边相关的岛屿;民都洛亚种来自民都洛岛;棉岛高地亚种来自棉兰老岛各种不同的山区和高地;棉岛低地亚种来自棉兰老岛和邻近的巴西兰岛的各个低地地区。然而,后两种形式的系统(和分布)关系尚不是很清晰,特别是棉兰老岛的菲律宾棕鹿在体型上往往变化很大,例如,这两个亚种同时包含来自棉兰老岛的最小和最大的鹿,其皮毛颜色、体征和其他一些尚未被分析研究。
形态特征
菲律宾棕鹿是中等体型的鹿种,在体型上表现出一些地理差异。棉兰老岛的两个亚种高地亚种和低地亚种分别是体型最大和最小的亚种,尽管所有亚种的平均大小差异仍然很难量化。整个物种的测量包括体重40-96千克,头体长100-170厘米,肩高55-95厘米,尾长8-14.5厘米,耳长9-12厘米。4-8日龄的小鹿重约3.0千克,肩高约32厘米。像大多数鹿一样,指名亚种表现出明显的性别二态性,雄性平均比雌性重约50%,体长和肩高约12-13%。
大多数种群的特征是几乎均匀的中等至深棕色皮毛和粗毛,尽管下侧和腿可能有些苍白。臀部不存在斑块,尾巴下方和耳朵内侧呈白色或浅棕色。某些种群的整体颜色可能更暗或更苍白。头部特征包括深的眶下凹坑和相对较小的耳朵。
成熟雄鹿的鹿角通常细长且有三齿,具有朝后的末端叉和单眉齿。偶尔会出现一两个额外的点。鹿角通常长16-40厘米,但最长可达53厘米。雄鹿尖刺状的鹿角通常小于15厘米。在罗塔岛上经常可以看到异常巨大和不典型的鹿角,偶尔在波纳佩岛上也可以看到。这种扩大型的鹿角形状各异,每边多达5-10个点,有时在末端叉附近呈掌状,基部直径比正常鹿角大1.2-1.7倍。
栖息环境
在菲律宾,该物种的历史栖息范围从海平面到2,900米的原生林和次生林,也分布于草原。使用的特定栖息地类型是低地潮湿森林、山地潮湿森林(包括苔藓森林)、干燥森林、季节性潮湿或洪水泛滥的草原和山地草原(包括森林中的草地空地)。在密克罗尼西亚,除了城市地区和生长在极其崎岖的石灰岩岩溶区的森林外,菲律宾棕鹿占据了大部分栖息地,包括潮湿的次生和原生石灰岩和火山林、灌木次生植物、草地、淡水湿地和农田。在这两个地区,该物种很容易进入最近被烧毁的草原,以生长新的植物为食。
民都洛亚种也经常出现于开阔的草原上,在那里也能够生存(尽管它们需要最少的森林地块)。然而,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在草原上觅食的森林物种。
生活习性
菲律宾棕鹿主要在夜间活动。它们大声的吠叫最常发生在菲律宾的黎明和黄昏时分。该物种在但菲律宾提供的关于饮食的信息非常少,在密克罗尼西亚的食物记录更为广泛,揭示了由至少82种植物组成的多样化饮食,包括树木、灌木、草、草本植物、藤本植物、蕨类植物和蘑菇,树叶、果实、芽、种子和树皮都被吃掉。食物包括农业植物和水果。食用植物之间的相对偏好仍然未知。
分布范围
该物种是菲律宾特有物种,分布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包括以下岛屿和省份:吕宋岛(阿布拉、巴丹、八打雁、卡加延、伊罗戈、伊莎贝拉、卡林加、新怡诗夏、黎刹、索尔索甘和塔拉克省)、棉兰老岛(北奥古桑、布基农)、北达沃、南达沃、东方达沃、北拉瑙、南拉瑙、西米萨米斯、北哥打巴托、萨兰加尼、南哥打巴托、苏丹库达拉特、北三宝颜和南三宝颜省、巴西兰、莱特、民都洛、波利略和萨马岛。它在比利兰和卡塔尼亚岛上已灭绝,可能在玻尔岛和马林杜克也已灭绝,而迪纳加特和西亚尔加岛显然仍有分布。大多数岛屿的当前分布高度分散,与历史分布相比大大减少(Oliver等,2008)。该物种不会出现于薄荷岛、宿雾岛、内格罗斯岛、巴拉望岛和班乃岛的中西部主要岛屿上。
菲律宾棕鹿已成功引入美国领土关岛(540平方公里)、罗塔岛(85平方公里)和塞班岛(123平方公里)的北马里亚纳群岛联邦以及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波纳佩(355平方公里)。北马里亚纳群岛的天宁岛(102平方公里)和日本的小笠原群岛(104平方公里)发生了失败的引种(Wiles等,1999;Miura和Yoshihara,2002)。关岛是密克罗尼西亚人首次引入的地点,使用来自菲律宾的菲律宾棕鹿。随后在密克罗尼西亚引入该地区的菲律宾棕鹿。
繁殖方式
该物种在关岛全年繁殖,在那里,长出鹿茸的小雄鹿、怀孕的雌鹿和小鹿在所有月份都相对稳定。据报道,它还可以在波纳佩州全年繁殖。雌鹿每胎产一仔,尚无孪生报道。出生间隔未知。从1964-1978年,在关岛的两个研究区域,每100只雌性小鹿的可识别小鹿数量分别为26:100和22:100。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易危(VU)。
种群现状
由于非法采伐、人类侵占、农业侵占和采矿,栖息地持续严重丧失,该物种受到威胁。它在其整个分布范围内因为人类要获取肉类、皮革、战利品和贸易而被密集猎杀,并且通常没有执行法律保护措施(Villamor 1991)。一些亚种群或亚种受到严重威胁。出于商业目的从野外移除动物以及在保护区附近建立养鹿场(包括该物种和引进/外来物种)是通过疾病传播和杂交的潜在威胁。由于数量规模小,民都洛亚种由于同样的原因(栖息地严重丧失,因为岛上90%以上的森林覆盖面积已消失)受到高度威胁;来自低地的亚种,由于土著人的狩猎压力可能已成为该亚种的主要威胁(E. Schutz pers. comm 2014)。
参考资料
Rusa marianna.The IUCN Red List.2021-02-01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6 13:32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