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文书院位于台湾高雄市内门区观亭村紫竹寺西侧,是台湾传佛讲学最早的地方
历史背景
内门区旧称“罗汉门”,是台湾传佛讲学最早的地方,文风向来兴盛,一般人家也相当重视子弟教
育。为发展地方教育,并宏扬中华文化,地方百姓争相赞助兴学,创设“萃文书院”教育子弟,成为罗汉门文化发祥地。院宇规模建筑虽然不大,但历史悠久,且是清朝时代南高雄地方文教重地,盛极一时,院宇已改建为孔子庙,萃文书院木牌则安全的保存在紫竹寺,见证一个文风盛行的时代。
清朝
萃文书院源起於移民在清朝陆续定居内门后,官方以八股文章取士,但并未在内门设立学校。一般学子若要读书,仅限於较富裕家庭自聘或几家合聘垫师在家里教读自己子弟,或者是远赴台南就读,但当时交通不发达,徒步往返数百里,相当不方便,许多子弟因而失学。
地方百姓在1812年发起兴学之举,获得热烈回响,正式设立萃文书院,历经不断扩建,并陆续延聘教师教读,规模日盛,邻近的旗山、关庙、归仁、新化、田寮、美浓等郊区子弟,也纷纷前往就读,一时蔚成风气,代代相沿,培养许多济济名士,盛极一时,因而有“九万十八千(指财富)、八秀三贡生(指功名)”的谚语。
日本殖民
萃文书院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期间,因为日本政府反对台湾人受中国教育,逐渐便被冷落任其荒废。
台湾光复后,经地方再三争取重建,才得以保留这处深具意义的文化名胜古迹,虽已无当时济济多士盛况,但仍可耳闻隔邻的观亭国小学生朗朗读书声,依然散发浓浓书香气息,代代相传鼓励学子勤奋向学。
萃文书院合并于内门信仰中心的紫竹寺,设立“萃文书院文教基金会”,并获得内政部车助设立“佛恩养护院”,占地约0.3公顷,照顾年老长者,同时设立护理学院,让学生学习关怀和照护老人的实际经验,期能经营成为全国楷模。
文教圣地
内门区文风鼎盛,为文教圣地,萃文书院堪称全台首学,所以河洛语称内「文」而不发「门」音,发 音称为“内文”,区民甚至可由河洛语对内门区的发言,即可辨别对方是外来客,是相当有趣的区情特色。
萃文书院位于高雄市内门区观亭里内,与内门紫竹寺相邻,在观亭国小左侧,前往参观可在高雄火车站搭乘高雄客运308号班车至旗山,再转高雄客运328号班车从旗山至观音亭站下车,再循路标指示前往;自行开车则从第2高速公路下关庙交流道,循19甲省道至关库,左接182市道至内门,续行至观音亭里,再循路标指示前往。
内门区的特产有土豆糖、竹篓、万能薯等,在水果盛产的6月至9月间,还有味美且便宜的芒果、荔枝以及龙眼,可以大饱口福且满载而归。
佛教
内门区原名“罗汉门”,是台湾传 佛讲学最早的地方。传说中,本是“雕题黑齿之社,蛮荒之村” ,尚无地名的地方。因明末大学士太仆寺卿沉光文先生,不满郑 经嗣王位之后,颇改其父之臣与政,而作赋讽之,几至不测,乃 变服逃抵罗汉门,结茅为僧,教授生徒。
由沉光文逃禅结茅、首开文风之后,罗汉门渐成一个教学重区。萃文书院位於内门区观亭里内,距内门紫竹寺约五十公尺,其 院宇规模建筑虽不大,但历史悠久,且还在逊清时代,便曾担负南 高雄一带地方文教发展工作。
其起源乃科举时代,清政府以八股文章取士,并未设立学校 ,嘉庆十七年(西元一八一二年),地方人士贡生游化等三、四 人发起尊崇孔子及诸贤,发展地方教育,并弘扬中华文化,首倡 兴学之举,地方人士争相赞助,遂创设“萃文书院”,教育子弟 , 嗣后至道光二十四年再由董事贡生黄玉华等重予扩建,益增宏伟 ,并络续延聘教师教读,举凡附近之旗山、关庙、归仁、新化、田寮、美浓等郊区纷纷风闻前来就读,一时蔚成风气,盛况不替,於 是代代相沿,名士济济。萃文书院的设立,成为罗汉门文化发祥地, 在数百年前便促成了内门区文化的发达,所以,当时本地谚语有云: “九万十八千(指财富)、八秀三贡生(指功名)”这句话。
交通
开车
(1)国道1号→
台南系统交流道→国道八号→新化交流道下→台20(左镇区、南化区)→台3线→内门区→萃文 书院。
(2)国道3号→官田系统交流道接北门玉井东西向快速道路(台84省道)→玉井乡→台3线→南化区→内门区→萃文书院。
搭车
(1)搭火车至
屏东火车站下,而後转搭旗山、
台南方向的
台南客运、
屏东客运或
高雄客运至旗山后,再搭接驳公车即可到达。
(2)搭火车至
台南火车站下,再转搭内门、旗山、里港、
屏东方向的
台南客运、
屏东客运或
高雄客运即可到达。
观亭国小及观亭紫竹寺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