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可以发现
ACGN迷中,尤其是动画与电脑游戏迷之间发生了个新的共通语“萌”。这个原指“草木的发芽”与“事物的发生”,基本上只当作动词用的萌字*注1,在这两年产生于中文之中产生了新的变化。实际上,这个新型的“萌”在输入国的日本,。然而,对“萌”究竟为什么意思还是一头雾水的人想必还是占大多数的。所以这次还希望试着从语意、语源与演化来观察,与各位一同探探“萌”的世界。
于是我们问,什么是“萌”?也许会有人会觉得这有什么好问,就是“好喜欢”呀…其实说实话我心底也是这么想,但如果“萌”真的只是等于“好喜欢”,那为什么要用“萌”而不直接说“好喜欢”?所以我们只好很无奈地承认,“萌”跟“好喜欢”之间是有点那么个差异的。
根据三省堂《デイリー新语辞典》的解释,“萌え(MOE)”是指“对于某个人或物抱持着强烈执着的样子;而执着对象不仅限于真实存在的人与物,涵括动漫ACGN中出现的角色等架空的人物”。然而,对照2典*注2或是同人用语の基础知识等对于动漫同人事情以及网路惯用语较为熟悉的用语集,及一些以“萌”为主题收集的网站,我们可以发现《デイリー新语辞典》似乎把“萌え”解释得略显得含蓄;在平面或是网路可见的日文里之实际哂蒙希?该趣ā古c其说是指“抱持着强烈执着”,不如说是“热爱到醉心于是,几近痴狂”较为接近。另外,被作为“萌え”对象的人物主要以低年龄层的(中学生以下)动漫ACGN角色,或是实际存在的少女歌手、童星为主,而观察这些萌的对象所包含的构成要素,则是呈现“可爱>俏丽>>美艳”*注3的分布,甚至严格点地来检视的话,我们甚至可以说“美艳”根本不存在于“萌え”的要素之中。
又,正如因为从形容热血澎湃之亢奋状态的“燃える( MOERU ,原意为燃烧)”一词变换失误而形成“萌える”的动词用法般(容待后述),“萌える”亦应是一种亢奋的精神状态,只是对象有异;若是说“燃える”是看着熊熊烈火充满上升气流而感到血脉贲张,那“萌える”便是因为见幼苗欣欣向荣(?)而获得的幸福感受造成的面红耳赤。
而综合以上的分析,来试着对于“萌”下个操作型定义的话,虽有点略嫌粗俗,但个人是认为用“不伴随
性欲冲动之一种狂热的爱恋,与以其为起因而导致的兴奋状态”注4来解释“萌”,也许应该是可以为这意义十分复杂,且其实仍尚在变化中的“萌”字,作个较为完整的概念说明。而在翻译上,虽然单纯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但在不直接使用“萌”字的情况下,我是认为用“心花怒放”应是可以顾及“萌える”原来的词义,也算是接近要表达之语意的…只不过“萌え萌え”还是很难简略翻译就是了。
就本质来说,“萌点”总归是“萌”的人物所具有的特点。然而有趣的是,此特点却未必一定是传统意义上“可爱”的。如果一个人(准确地说是一个女生)天性无邪,那么是天然萌。如果外冷内热,那么是
傲娇萌。如果精明干练,就是帅气萌。但是相反,如果如果如果此人心思缜密,不择手段,那么便是“
腹黑”萌。如果话语凌厉,口无遮拦,便是“毒舌”萌。如果摒弃温良,转而狂暴,便是“黑化”萌。中性特征双马尾,猫耳,女仆装,魔法少女之类的就更不用说了。总之只要萌,什么特点都可以算是萌点。大概除了年轻貌美不是萌点--因为这是萌的必要条件。银魂中的凯瑟琳这个猫耳大妈就是例子。所以宁勿说,萌点就是除了年轻貌美外的任意特点。
当某位作者创造了一个萌并且喜欢吐槽角色的同时,也创造了“吐槽”这个萌点。所以萌点自然是由角色“喜欢吐槽”的这个“个性”而生,而不用管之前相声已经流传了数百年。但是某种意义上说,“萌点”也是抹杀个性的存在,同样是傲娇,
翠星石、
远坂凛、
御坂美琴、镜、
三千院等等各有各的不同,很多人会喜欢其中一些,而不喜欢,甚至讨厌另一些。仅仅用萌点概括本应该丰满的人物性格就显得是极其粗糙的做法了。而且当人物性格被贴上标签时,快餐化和泡菜化的味道也逐渐浓郁。一旦某种类型的人物受到欢迎,具有类似特点的人物就会大量涌现,第一个
无口的被看作女神,而随后的大量模仿则很难说不带有庸俗化和商业化的味道。但另一方面,
星野琉璃或者长门等等无口系人物能够收到广泛的热爱,显然是因为各自独立的人格魅力,简单贴上无口的标签,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萌点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一个角色受到欢迎,必然因其某方面突出的个性。这自然很快会被人们归纳,也会被其他创作者学习。萌点本身是中性的存在。然而,徒具萌点毫无内涵的“
废萌”却也是其必然的副产物。花间词的靡颜腻理虽然促成了形式美的极致,但最终使得这个词派变得空乏而千篇一律。“萌点”对于
萌文化又究竟会是怎样一种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