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蒿
菊科水蒿属植物
萎蒿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或向上斜生,分枝性强,嫩茎紫红色,地下生长白色匍匐根状茎;叶片在茎中部密集,顶端渐尖,基部渐窄成楔形短柄;叶缘疏齿状,茎上部叶三裂或不裂,茎下部叶在花期枯萎,叶片正面绿色背面白色短绒毛;花黄色头状花序;瘦果细小具冠毛。萎蒿始载于《食疗本草》。
形态特征
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成株高60-120厘米。3-4月出苗;花果期7-10月。茎直立或向上斜生,分枝性强,嫩茎紫红色,地下生长白色匍匐根状茎;花期常呈紫红色。叶片在茎中部密集,顶端渐尖,基部渐窄成楔形短柄;叶下部叶花时枯萎;中部叶密集,叶片羽状深裂,长10-12厘米,宽约为长度的一半,侧裂片1-2对,裂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中部以上有较规则的锐尖锯齿,基部渐狭而成楔形的短柄,正面无毛,背面密被白色薄茸毛;上部叶三裂或不裂成线形。花头状花序近钟形,长2.5-3毫米,直径2-2.5毫米,有短梗,直立或稍下倾,多数集成狭长的复总状花序;有线形苞叶总苞片约4层,外层卵形,黄褐色,被短绵毛,内层边缘宽,膜质。花黄色,外层雌性,内层两性。果瘦果,细小具冠毛。长约1.5毫米,褐色,无毛。萎蒿始载于《食疗本草》。
生长环境
常生于河岸、沟边、山坡或田间。
分布范围
萎蒿原产于亚洲,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湖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江西、云南、东北等地。
生长习性
萎蒿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旱,对光照要求严格,适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
育植技术
繁殖方法
主要繁殖方式为分株或扦插繁殖。
茎杆压条繁殖。这是生产上常用方法,于每年7-8月份进行,在筑好的畦面上按45cm的行距,开深6cm左右的小浅沟,然后将蒌蒿成株齐地面割下,去掉顶端20cm,将剩下的中下段茎秆头尾相连地平铺沟中,并翟土浇水。当年茎秆即可生长,并有少量新芽出土,翌春3月上旬,大量芽萌发,3月下旬后陆续出土。
地下茎繁殖。四季均可采用地下茎繁殖。具体方法与茎秆压条繁殖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需到栽培田挖掘地下茎,挖出后去除老茎、老根,理顺新地下茎作为繁殖材料。用量依根茎质量而定,一般每亩150kg。
扦插繁殖。7月份剪取生长健壮植株上的枝条,去除上部幼嫩和下部老化部分,剪成10~15cm的插条,上端保留2~3片叶,下端削成斜面。扦插时先在畦面开10cm深的小沟,按4cm×3cm的行株距把插条排入沟中,培土深度达插条的三分之二,浇透水,过1~2天再浇一次催根水,并保持湿润状态。当插条生出新根、地上部侧芽萌发时要适时追肥。
种子直播繁殖。于每年10月上、中旬到蒌蒿地里采收成熟种子,于翌年3月上旬拌细土直接播种,采用撒播、条播均可,播后翟土浇水。一般20天后即可出苗。出苗后要及时问苗、补苗。
田间管理
浇水。蒌蒿是耐湿作物,田间不能干旱,一定要保持田间湿润,浇水宜多勿少。一般是每次迫肥以后要浇一次透水。
施肥。蒌蒿种植一年可收获多年。种植蒌蒿的土地事先每亩施300kg有机肥或50kg饼肥、25kg过磷酸钙作基肥,然后耕翻、碎土耙平,做成2~3m宽眭。3月份追一次速效肥。当新植株长到4~5cm高时,每亩施氮肥25kg,半月后再施一次,每次收获后都要追施一次肥料。
病虫害防治。蒌蒿的抗病性极强,但在营养生长期有时受蚜虫为害,可用40%的乐果1000~1500倍液喷雾,也可用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
采收
蒌蒿嫩茎是时令性蔬菜,适宜春季食用,因此当蒌蒿嫩株长到8~15cm、顶端心叶尚未散开、茎秆未木质化、颜色呈白绿色时,便可收割。南方地区,12~1月份可采掘地下茎供食。冬季在蒌蒿田加盖无纺布、地膜或小拱棚覆盖,可提早发芽,提前上市,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收割蒌蒿时,可贴近地表将地上部割下,割下的茎秆除保留少数心叶外,其余叶片全部摘掉,按不同粗细分级捆把,洗净放阴凉处用湿布盖好,经8~10小时的简易软化,即可上市。一般每隔1个月收割一次,一年可收割3-4次,每亩产4000~5000kg。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萎蒿味苦,性温,有祛瘀生肌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吐血、衄血、崩漏等症。
食用价值
其含有蛋白质、灰分、钙、磷、铁、维生素、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是一种半野生蔬菜,采摘后的嫩茎经软化后质地嫩脆,有特殊香味,味道鲜美。也可作饲料、酿酒,还可作香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4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