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村
广西北流市民乐镇下辖村
“萝村”隶属于广西北流市民乐镇。是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广西历史文化名村和玉林市特色岭南文化名村。全村现有602户人家,人口2607人。到2015年底,全村90岁以上老人有15人,100岁以上老人有3人,是闻名在外的“长寿之村”。
地理环境
萝村位于北流市民乐镇境内 ,是一处自然景观优美、人文荟萃、历史遗迹丰富的古村落。萝村背靠被誉为“南方西岳”的大容山之余脉白水岭,整个村落面积7平方公里,共有耕地1308亩,山场2587亩,鱼塘112.35亩。村后是巍巍绵亘的白水岭,村前有蜿蜒的清溪和纵横的良田,山青水美,钟灵毓秀。村庄周边栽种荔枝树,白墙黑瓦掩影于绿荫丛中,田园风光十分宜人。
萝村东邻万平村,西靠龙门斗口河,背靠青山,面对丘陵。山上松柏长青,松涛共鸣,潺潺的泉水,汇成一条小河,自西往东,缓缓流经村前,注入北流河,河水灌溉着千百亩良田,从而使萝村无旱涝之患。
地名由来
萝村北面背靠桂东南最高峰大容山麓余脉白水岭,山形犹如网络。村前南面一马平川,遍种庄稼。再往前有若干个小山丘,起伏绵亘,如网子状,故被人誉为“网地”,好似一张网保护着村庄平安发展,所以称为萝村。
光绪版《北流县志》载:“云山寺在萝村东,明崇祯15年置钟鼓。”由此可知,当时萝村已有人居住。冯姓和侯姓,是最早入籍萝村的住户。萝村于明代中期甚至更早便有人开发居住了,距今至少550年。至于北流的名门望族萝村陈姓,始祖陈楠,原籍浙江省台州府天台县白石乡,宋末壬申举人,丙午进士,官北流县知县而落籍北流。原本陈姓在今北流城区陵宁街居住,明崇祯年间,因住地建县衙门,大部分陈姓迁居萝村。
古建筑群
萝村处于群山环抱之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而西收,构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遗存有古宅、古祠、古寺、古巷、古桥、古井、古戏台、古城墙,这些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数量众多,仅祠堂、宅院、寺院就占地16087平方米,是屈指可数的大型古建筑群。古民居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两进或三进四合院,结构恢弘,井然有序,疏朗明亮,具有府第气派,体现着视为命脉的传统文化和伦理的文化观念,是中国南方明清时期乡村民居建筑的典型,具有较高的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价值。
萝村古村落建筑最早建于明代中期,面积达14万平方米。村内宅院府第成片连建,有云山寺、古戏台、陈锡门祠、古城堡、知足庄、无锡国专旧址、国学大师陈柱故居等,众多很有欣赏价值的明清至民国古建筑。
文化底蕴丰厚
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释、道在这里交融,耕读传统在这里发挥到极致,使得科举文化兴盛一时。这里人才辈出,明清出进士3人,举人10人,贡生13人,秀才55人,出京官6人,六品以上地方官7人。这里读书蔚然成风,一个小小山村,走出了55位专家学者教授, 5位博士,12位硕士,263大专生,是北流出名的“教授村”、“专家村”、“大学生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国学大师陈柱,一生著述甚丰,以国学论著为大体,中又以子学为主,兼擅诗文,影响深广的就有120多部,可谓著作等身。抗战时期,无锡国专曾迁移于此,成为北流文化史上光芒夺目的一页。
民风民俗
萝村广种荔枝和花木,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环境优美。其一大特色是浓厚的人文底蕴和古朴的民俗民风。一是科举文化:举人、解元、进士等人才迭出;二是民俗文化:农历二月廿九云山寺庙会;农历三月十七是裴圣文化节。萝村至今已有550年历史,淳朴的生活历经朝代变迁延续至今,生动地反映了萝村人世代生息的过程。因此,萝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要以当地百姓文化生活艺术为核心,内容包括:云山寺庙会、裴圣奶文化节。节庆期间,善男信女前来焚香,虔诚膜拜。群众则杀鸡宰鹅,做糍粑迎候。晚上于古戏台上演木偶戏或采茶戏、春牛戏,有时也演粤剧或歌舞剧等。还有龙狮狂舞,彩队游行。
保护开发
萝村村民群众保护历史文化意识较好,开展文物修缮、环境整治,无偿参与本村的历史文化保护及建设工作,村民还通过多种渠道募集建设保护资金,对古村进行保护开发。
2010电视纪录片《巨赞法师》摄制组一行6人来到北流市民乐镇萝村,对巨赞法师曾经讲学的无锡国专(姑苏大学前身)萝村旧址,我国有名的史学家、国学家陈柱的旧居以及云山寺等多处古迹和历史文明景点进行了拍摄。
2009,30集电视连续剧《红七军》剧组深入北流市民乐镇萝村、北流城区和北流镇鸭埌村继续拍摄。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08 19:58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地名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