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古城及古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尉犁县东南东农二师35团甘草厂西稍偏北约2000米处,是汉朝至晋朝时期的古遗址。
历史沿革
营盘古城的繁盛时代大体在汉晋时期。南北朝以后,孔雀河突然断流,缺少足够水源注入的罗布泊绿洲逐渐失去生机。受环境恶化的影响,罗布泊绿洲上的聚落也逐渐荒废,进而导致丝绸之路交通线的改道,古楼兰地区失去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营盘古城这座凭借丝绸之路交通线上的贸易往来而兴盛的城市也逐渐失去往日的气象。营盘衰废后,因自然环境的优势并没有完全成为一座荒城,仍作为一个普通的居民点存在了较长时间。
营盘古墓群的考古与发现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俄国人
科兹洛夫首先发现营盘遗址,其后瑞典的
斯文·赫定、英国的
斯坦因和瑞典人贝格曼等先后在此做过考察或发掘,尤以斯坦因的发掘收获最大,他发现了大量丝绸、漆器、玻璃杯和佉卢文文书等遗物。
1989年10月,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普查队在营盘遗址清理被盗墓葬9座。
199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巴州文管所在营盘墓地清理发掘墓葬百余座,发掘出土了保存较好的干尸和珍贵文物。
199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营盘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80座。
遗址特点
综述
营盘古城及古墓群位于孔雀河中游,周围还分布有城址、佛寺、渠道等遗迹。营盘古城修筑方式和
咸水泉古城相似。
营盘古城遗址
营盘古城遗址位于尉犁县东农二师35团甘草厂西稍偏北2000米处。处楼兰故城西约200千米左右的孔雀河北岸,是汉晋时期由楼兰向西沿孔雀河岸至西域腹地的交通枢纽。营盘古城依山势筑城,而周围的地势则平坦开阔,又因近河流地带,故而境内水草丰茂,具农耕优势。距城西北约2千米,曾发现大片农田和灌溉遗址,同时城边亦曾出土农耕文明文物。
营盘古城平面呈规则的圆形,直径约60米,面积约25434平方米。城墙已残破,高1~5米,宽4~5米不等,最高处可达约7米,最宽处约5米。西面城墙中有一段7~8米长的3层土坯墙体,土坯以下因墙垣坍塌掩盖已分辨不清其结构。古城现能辨认的只有东面一门,门宽约12米,在城的北及西也有豁口,豁口宽在8米左右,因残损,已无法判断是否为城门。古城南略偏东有一处向外凸出的遗存,长约8米、宽约6米、高0.5米,为形状不太规则的土坯堆积,可能是角楼或是马面。营盘古城规模较小,但是其墙体厚度及配套设施具一定规模,推测在更多的场合它带有军事城堡的性质。
营盘古城内基本无建筑遗存,城内中央地带曾发现的土坯和土坯般的硬土块碎屑,可证明城内存在过建筑。古城所在的营盘地区为一处古代遗址群,中心区即营盘古城,古城周围有佛寺区、墓葬区、烽燧、古渠道等。古城外50米左右,有一条宽约3.4米的干河床环绕;古城西北约200米处,发现约有10座长条形沙土堆积,其上布满了小砾石,可能是墓葬;西南约100米处有一烽火台,西南约50米处还有一座佛塔,也有人认为是烽火台;古城以北1000米左右有佛寺和墓地,佛寺的建筑隐有中原建筑的营建特色。佛寺主体为长方形塔院,土坯砌筑,中部为佛塔,方形基座,圆柱塔身。塔前建有前院,两侧建有整齐的厢房,可能是是寺院的僧房。这种规划设计,类似中原传统的庭院式建筑格局。
营盘古城城墙用黄土和柴枝间筑垒而成,主要为夯筑,但夯层较疏松,局部以土坯和树枝修补。每隔约1米的夯土层铺一层红柳枝,夹层一般厚度约0.1米。西面的三层墙为土坯墙体,其上有0.8米厚的夯土层和0.1米厚的红柳层。古城大部分围墙采用夯土和红柳及灌木层为建筑材料,但南部和北部有一段墙只用了夯土,墙顶上盖着厚厚的一层红柳树枝,没有使用垂直木桩或其他起支撑作用的木结构。古城不同的墙段使用了不同的构筑方法,可能是后人修补的结果。
营盘古城除了马面、瓮城等基本工事,古城周围亦分布着大量的防御设施。城西约40米处建有一座土坯垒砌的烽燧,同时库鲁克塔格山前也建有十余座烽燧,共同构成古城外侧的防御体系。烽燧向北抵兴地山口,直至库鲁克塔格山中亦可见亭燧、戍堡屹立;向南,顺孔雀河支流小河南行,在著名的小河墓地附近也有烽燧呼应。严密的烽燧、亭障防御设施,共同构成以营盘古城为交通枢纽的“楼兰道”沿线防御体系,戍卫城市的安全,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古墓群
墓葬群分为竖穴木棺墓和竖穴偏室墓两种形制。竖穴木棺墓又可分为“竖穴厢式木棺墓”和“竖穴独木棺墓”。厢式木棺多呈四足式,有的外壁有彩绘。独木棺墓口用木柱封门,木棺由大树掏挖而成,有的是把独木棺扣在墓主身上,有的是把墓主人直接放在独木棺内。
M15是一座箱式木棺墓葬,葬具规格较高,木棺外壁绘流云、石榴花,顶部盖有狮纹栽绒地毯。墓主面部戴麻制面具,身着异域风格的罽袍,脚穿着毛屐。男子腰间系绢带,上挂一件用丝绸贴金香囊,一件丝绸帛鱼,胸前及左腕处各放一件丝绸缝制的小冥衣,头下枕四角缀珍珠的暗花丝绣枕。其中帛鱼似有祈求子孙兴旺的寓义;冥衣则象征备足四季之衣,供死者在另外一个世界享用。墓主身份未明,有人认为他是墨山国的贵族,也有人认为他是丝路的富商、贵霜的移民或是汉朝军官。M15随葬品有众多不同风格的外来品,推断墓主身份显贵,丰富的随葬品也可证明当时丝绸之路畅行无阻,葱岭以西诸国与中原贸易频繁,营盘城内外想必也是繁华热闹的商品集散地。
文物遗存
营盘古城古墓群随葬品以木制的碗、杯、盘及弓箭和女红用品等生活实用器具为主,包含有来自于中原地区的漆器、铜镜、锦绢等纺织品,也有来自于西方的玻璃器。
研究价值
营盘古城遗址是古楼兰地区“楼兰道”上城市遗存的代表。古城采用西域土著城市中具代表性的圆形为平面形式,而城市选址及周边附属建筑的建设又暗合中原古代城市的营建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吸纳了中西方城市建设的思想体系和文化特色,呈现出融汇东西的营建特征。对营盘古城的营建特征进行分析,对深刻了解古楼兰地区的文化遗存,以及古楼兰区域内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特征具有重大意义。古城的存在,是中原与古代西域源远流长的文化交融的缩影。营盘古墓群出土的彩棺、丝毛织品等罕见的文物和完整的人体标本,为研究汉晋经营西域以及丝路贸易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营盘古城及古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营盘古城及古墓群考古项目入选了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营盘古城及古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南东农二师35团甘草厂西稍偏北约2000米处。
交通信息
自驾: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营盘古城及古墓群,路程约112.5千米,用时约1小时2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