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萧(拼音:xiāo)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古形体为战国文字,文献记录最早见于《诗经》。“萧”本义指艾蒿类植物,现代的常用义为凄清、冷落。“萧”也用作姓氏。
文字源流
形声字。“萧”是一个以“艸(草)”为形旁,以“肃”为声旁的上形下声的形声字。许慎认为,“萧”的本义是艾蒿,是一种草本植物,所以它以“草”为形旁。不过这个本义,今已不用。它以“肃”为声旁,是因为造字之时“萧”“肃”音近。
成语“祸起萧墙”,其中的“萧墙”指的是“照壁”,是置于门中起障蔽作用的一堵小土墙。“萧墙”中“萧”有何含义,三国魏何晏 《论语集解》引东汉郑玄的含义的注释说 “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萧”“肃”古音相近,已如上述。因此“萧”在这里通“肃”,含有“恭敬”的含义。“君臣相见的礼节,就是来到照壁前要恭恭敬敬。所以把照壁叫做“萧墙”。
现代汉语中,“萧”主要是作为语素用来组词,而且多用于书面语中。“萧”主要是冷落的意思,因此用它组成的词,也往往与这个意思相关。“萧条”的意思就是冷落、凋零、毫无生气。此外,“萧瑟”“萧索”“萧疏”也都有萧条的意思,都可用来形容景色的凄凉冷落。
详细字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一】【艸部】蘇彫切(xiāo)
艾蒿也。从艸肅聲。
说文解字注
“艾蒿也。 ”注:《大雅》:“取蕭祭脂。”《郊特牲》:“焫蕭合馨香。”故毛公曰:“蕭所以共祭祀。”鄭君曰:“蕭,薌蒿也。”陸璣曰:“今人所謂萩蒿也。或云牛尾蒿。許慎以爲艾蒿,非也。”按,陸語非是。此物蒿類而似艾,一名艾蒿,許非謂艾爲蕭也。齊高帝云:“蕭即艾也”,乃爲誤耳。又按,《曹風》傳曰:“蕭,蒿也。”此統言之。諸家云“薌蒿”“艾蒿”者,析言之。
“从艸,肅聲。 ”注:苏彫切,古音在三部,音修,亦與肅同音通用。《甸師》:“共肅茅。”杜子春讀肅爲蕭,蕭牆、蕭斧皆訓肅。
广韵
蘇彫切,平蕭心 ‖ 肅聲幽2部(xiāo)
蕭,蒿也。《詩》云:“采蕭穫菽。”亦縣名,在沛郡。《新語》云:“蕭,斧名。”又姓,出蘭陵、廣陵二望。本自宋支子食采於蕭,後因爲氏。漢侍中蕭彪始居蘭陵,彪玄孫望之居杜陵,望之孫紹復還蘭陵,紹十一代孫整始過江,爲廣陵人。《風俗通》云:“宋樂叔以討南宫萬立御說之功,受封於蕭,列附庸之國。漢相國蕭何,即其後氏也。”蘇彫切。十六。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部】 蕭
《唐韻》蘇彫切。《集韻》先凋切,并音簫。艾蒿也。《詩·王風》:彼采蕭兮。疏:今人所謂荻蒿者是也。《禮·郊特牲》:蕭合黍稷,臭陽達于牆屋。
又《詩·小雅》:蕭蕭馬鳴。註:聲也。
又《前漢·食貨志》:江淮之閒,蕭然煩費。註:蕭然猶騷然,勞動之貌。
又蕭條,寂寥貌。宋玉《九辨》: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註:隂令促,急風疾暴也。
又《論語》: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内。何晏註:蕭之言肅也,牆謂屛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屛而加肅敬。
又斧名。左思《魏都賦》:蕭斧戢柯以柙刃。《説文》註:蕭斧,芟艾之斧也。
又國名。《左傳·文十四年》:宋高哀爲蕭封人。註:蕭,宋附庸國。
又關名。《前漢·武帝紀》:北出蕭關。
又姓。《潛夫論》:蕭氏,殷舊姓也。
又叶音修。《毛詩古音考》:冽彼下泉,浸彼苞蕭。叶下周。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叶下憂。按《周禮·地官·甸師》蕭茅註:鄭讀所六反,至杜子春始讀爲簫。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艹”3画,首笔是长横。
【写法】“艹”窄、扁,“肃”宽、大。“艹”居上居中。“肃”,上宽下窄。上半部分主体在横中线上方;第二笔长横起笔于横中线,宽于上部;第三笔横收笔于横中线;竖笔在竖中线,收笔高于左右撇、竖。下半部分长撇与竖笔左右对称,间距略宽于“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上中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汉典.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平水韵 二萧.搜韵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0 13:16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