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城形争南北诸朝,风气兼东西两楚。自秦汉起就为贯通东西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之地。萧县书画对中国画·水墨写意情有独钟,重笔墨,重生活,重诗情,人品与画品的统一是其特征。
节日简介
节日起源
萧县文化渊源流长,从数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开始,萧县书画就已出现。萧县地理三面环山南面朝阳,人杰地灵,造成安逸的人文思想,所出画家的书画风格多以花鸟写意为主。
萧县书画对
中国画·
水墨写意情有独钟,重笔墨,重生活,重诗情,人品与画品的统一是其特征。
秦朝起萧县就为贯通东西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之地。有“城形争南北诸朝,风气兼东西两楚”之说。
汉代萧县孕育出历史悠久的汉画像石汉族传统雕刻艺术
萧县石刻,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
南北朝时萧县是南宋开国皇帝
刘裕故里。由于
刘裕喜爱字画对
萧县书画历史产生一定影响。
明代,乡村出现了乡土书画家群体,清中晚期形成民间
中国画·
水墨写意的“
龙城画派”,享誉徐淮。
1930年代后,从萧县农村走出了王子云、
刘开渠、
朱德群、
萧龙士和
吴燃、
郭公达、
欧阳龙、
卓然等美术大家。还有当年合肥下放萧县农村走出的知青画家
程立国、何南燕、葛茂柱等在美术界影响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萧县民间,尤其是农民水墨写意和书法活动蓬勃展开,至90年代初,书画队伍达万人之数,笔墨成趣者近三千人。
节日历史
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间,萧县国画艺术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老一代艺术家成就辉煌,名震四海,新一代承前启后,创新发展,龙城内外可谓“作者相望,大雅为群,童叟妇孺,乐施丹青”。
随着书画队伍不断扩大,为提高绘画水平,相互切磋技艺,他们还组织了多家画院。1981年,全国第一家县级书画院——萧县书画院成立,从而使国画艺术活动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书画院积极开展和举办书画展览、对外交流、培训辅导全县书画队伍等活动,同时,与有关单位合办了两所艺术高中,每年为艺术院校输送一批书画人才。至今,学业有成的学子已有300余人,分布全国各地。此外,萧县还形成了有40余家书画装裱店的书画一条街。1987年在萧龙士的故乡建立的全国第一家农民书画院——刘套农民书画院,更是推动书画向厂矿、农村、家庭辐射延伸。聚集在画院周围的有农民、建筑工和工匠等。他们根植于农村:种葡萄的画葡萄、种蔬菜的画蔬菜、养家禽的画鸡鸭,稻谷棉花、荷塘潇雨、翠竹红梅、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一物一景成了激发他们创作的源泉。
书画成就
萧县书画艺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县参加县以上展览13000余人次,在市、省和国家级报刊发表作品者1200多人次,在县内外举办书画展览570多次,其中包括省级展览40多次。影响较大的除宁、沪、穗、蓉、京等书画展览外,自1992年以来在县城接连举办的四届书画艺术节,轰动全国。书画之乡的很多作品已被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元首收藏,更有众多的书画精品被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和各省市收藏。
农民书画院成为培养书画家的摇篮,目前,书画院已聚集1000多名书画会员,书画研究会会员达200余人,其中有16名安徽省书画家协会会员。
书画传承
“书画心画”、“字为其人”,书画艺术表情达意,同时优秀的书画艺术也能影响和陶冶人们的思想意识,丰富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在萧县书画代表作中,无论是
朱沛然的大写意、还是刘惠民的狂草、刘世俊的行书等等,都能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从而纯洁人们的心灵和社会风尚,促进了农村和城镇和谐、美好、健康、文明社会的构建。
历届举办
1992年至2004年,萧县县政府举办了4届民间书画艺术节,每次活动参展作品在3000幅以上,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