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经济学的回归》是美国经济学家
保罗·克鲁格曼创作的经济学著作,于1999年首次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共分为九章,在前言中作者把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一事件称为“大衰退”;第一章简要地说明资本主义自苏联解体以来取得的胜利,并指出其最大的敌人是战争与萧条;第二章说明了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后亚洲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三至五章分别介绍墨西哥、日本、东南亚等金融危机的情况并说明其中的一些原因;第六、七章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对冲基金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第八章作了简要的预测;第九章则对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作了归纳和总结。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开始回暖,失业率连年下降,股市屡创新高,人们正在告别衰退。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到来,使全球经济再一次遭遇严重的打击。人们有了新的疑问:市场经济为什么会如此阴晴无常?传统的需求管理,到底还是否有效?《萧条经济学的回归》是克鲁格曼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写成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寻找危机的原因和新的预防措施。
作品思想
(一)经济研究方向应从供给经济学向需求经济学转变
私人支出不足以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越来越成为世界大部分地区通向繁荣的障碍。长期以来,人们研究经济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技术进步和长期发展上,无可否认,这个问题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短期内现实世界正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危机,而这一切都涉及到需求不足这一问题。从理论上讲,如果工资和价格水平下降的幅度大于失业增加的幅度,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就可以自行治愈,但是工资和价格不能灵活地向下调整(即向下粘性),因而这时
庇古效应(价格水平的下降不仅会通过降低利率而刺激私人投资,而且会增加私人财富的实际价值,从而直接增加消费者支出)就难以实现,因此,如何增加需求以便充分利用现有经济的生产能力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通过政府千预刺激需求的做法是必要的
克鲁格曼指出:在一个受到需求不足持续威胁的世界里,自由市场体制是难以永远生存下去的,尽管人们已经享受到了自由市场的所有好处。因此在经济发展条件已经改变的情况下,人们没有必要再去坚持自由市场政策。而应采取一定的政府干预,这不等于这个经济实体会成为一个经济保护主义者,相反。这只意味着政府在寻找新的方法,令自己或多或少地恢复充分就业的状态。
(三)只有繁荣的经济才能治愈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克鲁格曼在该书中狠狠地批判“后遗症理论”,即衰退是应受的惩罚,是对过去行为不可逃避的惩罚,克鲁格曼认为这种观点是完全的谬论,那种认为过去的错误投资需要由今天诚恳的工人来承担失业的代价、需要让今天物有所值的工厂闲置”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与此相类似的,克鲁格曼认为只有解决地区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才能使经济得以恢复的看法也难以站得住脚。克鲁格曼指出:所有人都有结构性问题,人们应该能想像到,是繁荣,而不是萧条才是治愈这些结构性问题的最佳环境。
(四)保持一定的通货膨胀率(如在2%~3%之间)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克鲁格曼指出,为避免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即由于利率达到一个极低的水平之后,人们预期它不可能进一步降低,为避免将来因利率上升导致的债券贬值,人们愿意持有任何新增的货币余额)中,最好的预防措施是,在乘数情况还好的时候,不要让通货膨胀降到太低的水平:要将通货膨胀的目标设在至少2%,以便在需要时将利率降到零时,真实利率可以达到负2%的水平。基于这种观点,克鲁格曼指出如果真的发生经济危机,办法就是毫不犹豫地大幅度降低利率。
(五)政府应该灵活地使用各种经济政策
克鲁格曼认为,政府在使用政策时不能有虚荣心理,比如巴西为成为“第一流”国家而盲目地让资本自由流动,最终只会自食其果;同时也不能带有偏见,不分具体情况就认为外汇管制只会使经济扭曲和产生腐败,过分追求价格的稳定和货币的可兑换性;也未能重新评价通货膨胀。因此克鲁格曼指出,那些盘踞在人们头脑中的过时的教条已成为通往世界繁荣的重大障碍,适时地去除这些教条,根据具体的经济情况,选择一些重大经济政策——货币贬值或外汇管制,将不仅是该国的利益,也是投资者的利益。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1953年2月28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是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理论研究领域是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