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森极乐鸟(学名:Pteridophora alberti)为极乐鸟中非常奇特一种。体长只有22厘米,但头上两根饰羽却长达50厘米,饰羽由40余片似珐琅质的方形裂片组成,裂片上下颜色各不相同,上面呈兰色,下面呈暗红色。
雄性成鸟长约22厘米;重80~95克。头、胸和
上体呈黑色。胸前具鳞片状蓝紫色虹彩羽毛。
下体浅黄色。翅上的赭色斑块分布在翅基和
初级飞羽的
前缘。腿灰褐色,喙黑色,嘴裂(会合线)水绿色。两侧眼后各有一条长约50厘米的饰羽,饰羽由40~50片似珐琅质的旗帜状裂片构成,旗片上面呈鲜蓝色,背面呈红棕色。
栖息于新几内亚的深山
雨林中,分布海拔1500~2750米。栖地不一定是原始森林。该鸟在雨林的轻微扰动部分以及
林缘地带也可生存。
昼行性鸟类。非繁殖季通常独栖。雄鸟可能具有领域性,但该鸟在平常的聚群一般会比求偶炫耀期更紧密,当然还达不到真正炫耀时的亲密度。
主要以果类为食,各种
水果占据其饮食结构的80%。它们偏好绿颜色的,尤其是桑科琉桑族的水果,也捕食
昆虫。成年雄鸟主要在
林冠层觅食,雌鸟和亚成鸟则在丛林各层觅食。
个体间主要以鸣叫、摆体姿以及移动交流。雄鸟发音如无线电的“嘶嘶”声,持续约4~5秒,然后间隔1分钟复又继续。未成熟雄鸟的鸣声似嘈杂的降音颤鸣。雄鸟讨好雌鸟时会踏出复杂舞步,并伴着歌唱竖起枕羽。雄鸟不断变幻身体姿态吸引雌鸟兴趣,而雌鸟在不在意也通过体态回应。
仅分布于
新几内亚岛的热带雨林区,有两条主要分布带,呈东南向排列,大致从韦兰和苏迪曼山脉向东延伸到俾斯麦山和克拉赫山脉。两条最大的分布带较向北偏,覆盖了韦兰山脉的大部分,该鸟小部分在东南方呈环形分布。
婚配为一夫多妻制。
交配系统可能是“爆发式炫耀”,因为雄性炫耀时固定好自己的位置,通常在一片区域内聚集大量雄鸟,同时尝试向雌鸟示爱。
雄性求偶活动一般有两部分组成,第一,在临近
黎明或下午时分,雄鸟登上树梢的光秃枝杈,以不停的“嘶嘶”声吸引雌鸟注意,并伴着歌声同步或单独活动枕部羽毛,
翕和胸部饰羽也常竖立,雄鸟通常会在栖木上重复翻转。第二,雌鸟到来时,雄鸟飞向距地2米左右的林下葡萄藤,站在藤上蹦蹦跳跳,“嘶嘶”鸣唱,枕羽、
翕和胸部饰羽一同蓬起。雌鸟如果不感兴趣,则抖颤双翼作为回应。交配时,雄鸟左摇右晃着脑袋跳上雌鸟所立的葡萄藤。交配后,雌鸟飞离,雄鸟返回栖枝继续吸引其他雌性。
交配和筑巢期在九月到次年四月,雌鸟每窝产卵一枚(每个繁殖季产几窝尚不清楚)。
孵卵期超过22天,
雏鸟留巢期由雌鸟照顾(具体留巢时长未知,但
极乐鸟科大多鸟种的雏鸟留巢时间一般在20~30天)。该种
性成熟年龄未知,多数极乐鸟迈入性成熟期约需1~2年。 雌鸟单独抚育后代,与交配不同,雄鸟不参与
亲代抚育,雌鸟筑巢抚幼一并承担。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曾对该鸟进行过捕杀,取雄鸟头枕飘立的羽毛做女士帽子,随后羽毛贸易在英国和荷兰被禁止。当前在该鸟原产地有少量生态旅游。如果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认识到该鸟的存在,可能在将来吸引更多游人前往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