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耶卓玛,1922年出生,藏族姑娘,是影片《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原型,其父亲早逝,母亲改嫁。
背景故事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每天看着她迷人的眼睛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这首传唱近60年的歌曲,让几代中国人如痴如醉。歌中那“遥远的地方”究竟在哪里?传说中的卓玛是否如歌中所唱的那样美丽? 轻轻一鞭,打出不朽之作。
1939年春天,中国电影创始人之一的
郑君里,率摄制组千里迢迢来到金银滩草原,拍摄一部影片《祖国万岁》。当时,邀请了正在西宁教书的王洛宾参加。摄制组在青海湖畔开机。郑君里请当地同曲乎千户的女儿萨耶卓玛扮演影片中的牧羊女,王洛宾扮演萨耶卓玛的帮工。
王洛宾穿上了藏袍 跟着卓玛赶羊群。拍摄的工作晨出夜归,王洛宾在电影世界里过了3天真正的牧羊人生活。此时,卓玛正是情窦初开的17岁少女。她头发梳成了十多条小辫披在身后,两只大眼睛闪射着大胆而炽烈的光芒。那时金银滩上有个说法:“草原上最美的花儿是格桑花,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是萨耶卓玛。” 剧情需要,导演安排王洛宾和卓玛同骑在一匹马上。王洛宾起初很拘谨,坐在卓玛身后,两手紧紧抓着马鞍。卓玛却对此毫不理会,忽然纵马狂奔,王洛宾一时不防,本能地抱住了卓玛的腰。卓玛狂驰了很久,在那大草原上,这才把马缰 交在王洛宾手中,靠在他的怀里,不再撒野。
黄昏牧归,卓玛将羊群轻轻点拨入栏,夕阳下的卓玛亭亭玉立,晚霞的余辉映照出卓玛的侧影……王洛宾痴痴地看着被晚霞浸染了全身的卓玛。卓玛感觉到他的眼神,她转过身去,拴好羊栏,那张徘红的脸对着王洛宾——一个26岁的 汉族青年。
卓玛眼中跳出了火苗,举起手中的牧鞭,轻轻打在王洛宾身上,然后返身走了。 王洛宾依旧木然地站在栅栏旁,痴痴地望着消失在夜幕中的卓玛,轻抚着被卓玛打过 的地方。这个俏皮、美丽又奔放的藏族姑娘,在他身上留下了永生难忘的一鞭。
王洛宾徘徊在卓玛父亲的帐房外,毡窗落了下来,将那千户长的女儿和这位汉族音乐 家分隔在两个世界里。 第二天清晨,电影队离开了青海湖,要回到西宁去。卓玛和她的父亲骑了马,一程又 一程地送,直到在一个小坡上,方才停住了。
王洛宾骑在骆驼上,不住地回头张望,随着驼峰起伏,驼铃叮略,王洛宾心中的情感,化为词曲,借助
哈萨克民族的曲调唱出了不朽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
歌词: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篷,都要留恋的张望。 她那粉红的小脸,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流浪在草原,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那粉红的小脸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 我愿每天她拿着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采风之行,结下深情厚谊。 第二年,王洛宾又从西宁来到了金银滩草原。这一次他给同曲乎千户带来了石头眼镜、皮袍等礼物。王洛宾这次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采风,收集挖掘整理民歌曲调。 当时,王洛宾和卓玛天不亮就骑着马出门,到了天黑的时候才匆匆赶回住所。虽然夜已深了,但王洛宾仍借着昏暗的酥油灯整理搜集来的曲谱。有时候,卓玛还给王洛宾请来草原上的歌手,当面给他演唱各种民间曲调。
在农历七月下旬,王洛宾还和卓玛赶到青海湖边观看了一年一度的祭海仪式。在这个庄严隆重的祭海仪式上,各族牧民表演了他们的歌舞,使王洛宾大开眼界,他的艺术层次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在藏语中,萨耶有保佑之意,卓玛是仙女的意思。不知道萨耶卓玛是否真是仙女,但在她的那一皮鞭下,王洛宾写出了 《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传世之作,确实为他以后成为“西部歌王”打下了基础。
这次采风历时三个月,王洛宾和卓玛走遍了金银滩草原的各个角落,结下了深情厚谊。采风结束了,王洛宾返回西宁。何时能再次回到金银滩,同卓玛纵马驰骋,遨游草原,也就成为王洛宾深埋在心中的愿望。
寻找萨耶卓玛
金银滩的故事一直让人不能平静,歌中的女神萨耶卓玛早逝所留下的遗憾在草原上空久久回荡。现实生活中萨耶卓玛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在金银滩草原即将褪去最后一抹绿色,我带着这一凝重的话题,再度踏入金银滩,找寻萨耶卓玛的足迹。
萨耶卓玛曾经生活过的同曲乎千户老宅大院位于海晏县三角城,在朋友的带领下,我有幸见到年事已高的萨耶卓玛的妹妹才让卓玛。 当我走近这座四面用土夯筑起来的深宅大院,仍然感受到这座老宅历史的厚重,在我敲响同曲乎千户家两扇木制大门的一瞬,王洛宾当年敲响同曲乎千户家门的情景又似乎浮现在我眼前,栓在大门内的藏狗带着铁链的响动“汪汪汪“地吠叫起来。 两扇木制大门“吱扭扭”地打开了。院中竖着一根高高木杆,上边飘动着彩色的经幡。 才让卓玛笑莹莹地用藏味很浓的青普话说:“请进,请进”。我把随身携带的礼品放在饭桌上,拿出洁白的哈达献给她,并深深地鞠了一躬,向她表明了我的来意。她似乎没有听懂,坐在她身旁的女儿桑杰吉用藏语给她翻译了一遍。她才说:“人已去世很长时间了,还说那些做啥哩?” 当朋友向她再三解释,说我专程从兰州来,就是想了解一下当年的萨耶卓玛时,她停了停还是慢慢的说了起来。
“我的姐姐生于1922年,叫萨耶卓玛,家里人都叫卓玛。我们的母亲叫桑科。1931年我的姨娘才塔嫁给海晏千户同曲乎当二奶奶,当时萨耶卓玛只有9岁,是姨娘把萨耶卓玛从我们海南州贵德县如玉村娘家带进了千户家,给千户同曲乎当了养女。” 说到这里,她的思绪似乎又飞到了八十年前的草原。 “千户的大奶奶是地地道道的海晏达如玉部落人,叫赛洛。当时,她们属游牧民族,家里比较困难,常年住在富嘎的帐房里,我们这座千户大院是1930年盖的,1931年萨耶卓玛随姨娘住进了大院。萨耶卓玛很调皮,她一出门就骑上家里养的马在草原上乱跑。后来她在大院住不惯,经常骑马到赛洛的帐房里去住。” “1939年的春天,草原上来了一群人,说是拍电影的。当时,这片草原上只有我们一家。这群人就住在我们家里。其中有个年轻人,歌儿唱的好,我们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就叫他王先生。萨耶卓玛经常骑马和王先生在草原上到处乱跑,家里人也管不了。她的脾气很暴躁,一发脾气说打人就打人,但她一见到王先生就象变了个人似的,不管啥时候,俩人说走就走。她与王先生一块放羊,一块看电影,经常在一起。” 我说,听说她还打过王先生一鞭子? 才让卓玛笑着说:“依她的脾气,见谁都打哩!” 才让卓玛的女儿桑杰吉补充说:“听我阿妈说,萨耶卓玛认识王先生后,心里特别喜欢,但他没有对王先生说清楚她心里的想法。常常对我阿妈说,王先生歌儿唱得好听,王先生也有文化,我很喜欢他,我一定要嫁个汉人。” 才让卓玛说:“王先生走后,好多蒙古族、藏族的大户人家都来提亲,可她都没去。她非要嫁一个汉人。后来,她看上了汉人史炳章,执意要嫁给他。1944年萨耶卓玛嫁给了时任海晏县县长的史炳章,给他当了二奶奶。1945年生下了大儿子,叫尼玛多杰。二儿子一生下来就夭折了。1953年,电影队正在我家周围的草原拍摄电影《金银滩》,那时,萨耶卓玛患了一种病,经常用手捂着肚子说,她肚子疼的厉害。那时候草原上根本没有大夫看病。我常去看她,她的脸色很难看,一点力气都没有。后来到西宁也去看过病,但没有看好,临回家前全家在照相馆里照了一张黑白照片。” 1954年萨耶卓玛在海晏病逝,年仅32岁。
我接过桑杰吉拿给我的照片,照片中的萨耶卓玛娟秀而质朴,脸上散发着调皮的神情,略带微笑。这张照片也是卓玛留给世人的一张照片。 桑杰吉说:“我阿妈常说,萨耶卓玛的命不好,她喜欢王先生,但与王先生无缘。后来算是嫁了一个汉人,可她却早早的离开了人世。”
我不仅被萨耶卓玛大胆打破民族婚姻禁锢的胆略所感动。在征得女主人同意后,我参观了萨耶卓玛曾经生活过的这个大院,细细感受了萨耶卓玛曾经生活过的这块地方。
据才让卓玛讲:萨耶卓玛去世后,族人实行了藏族特有的天葬方式,萨耶卓玛已与金银滩大草原融为一体。 萨耶卓玛离开草原已经五十五年了,但她那一鞭子留下的美好传说已成为草原上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那遥远的地方》仍在金银滩大草原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在我告别才让卓玛,离开美丽的金银滩大草原时,远远地,再度看到草原深处萨耶卓玛孤寂的雕像,她怀抱小羊,目光慈祥而宁静,以一种期待的神情,眺望着远方。 那里是格桑花盛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