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Wind Scale,缩写SSHWS),亦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Scale,缩写SSHS),是美国气象机构采用的对
热带气旋进行风速定强的分级评价体系,由美国土木工程师赫伯特·塞缪尔·萨菲尔和气象学家罗伯特·霍默·辛普森于1971年合作设立,于1973年正式公布投用。
历史沿革
1965年,美国土木工程师赫伯特·塞缪尔·萨菲尔在联合国布置的低成本房屋抗风研究中发明了一套以飓风的最大风速分类的系统。
1968年,美国气象学家罗伯特·霍默·辛普森成为美国国家飓风中心主任,在萨菲尔发明的分类系统的基础上为每一类加入了最低气压及风暴潮的判断标准。
1971年,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表正式形成。
1973年,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表正式对外公布投用。
1974年,随着辛普森退休,尼尔·弗兰克接任国家飓风中心主任,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表投入广泛使用。
体系性质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是美国各气象机构,即国家飓风中心、中太平洋飓风中心、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等对于全球各自业务范围内的热带气旋(包括台风、飓风、气旋风暴、南半球热带气旋等)所采用,根据热带气旋的一分钟持续风速强度对热带气旋进行分级,其中飓风级(台风级)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被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一级至五级,称一至五级台风/飓风/热带气旋,级数越高代表热带气旋的最高持续风速越高,未达到飓风级(台风级)强度的热带气旋则分为热带风暴与热带低压两个等级。
地域范围方面,国家飓风中心负责北大西洋(AL/L)、东北太平洋(EP/E)以及南大西洋(SL/Q)的热带气旋监测;中太平洋飓风中心负责中北太平洋(CP/C)的热带气旋监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负责西北太平洋(WP/W),北印度洋(IO)阿拉伯海(A)、孟加拉湾(B)以及南半球(SH)南太平洋(P)、南印度洋(S)的热带气旋监测。
另外,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中,三级台风/飓风/热带气旋以上等级的热带气旋属于“
强飓风”(Major Hurricane)档次。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非官方评级体系下,一分钟持续风速达到台风级风速门槛两倍以上,即130海里/小时(节)或150英里/小时以上的热带气旋属于“超级台风”(Super Typhoon)档次,包括部分四级台风/飓风/热带气旋与全部五级台风/飓风/热带气旋。
此外,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仅被西半球地区如美国等采用作为其责任业务区域内热带气旋的定强体系,全球其它地区如则使用各自的等级体系对各自责任业务区域内的热带气旋进行监测定强。如中国内地采用二分钟持续风速,澳大利亚采用阵风风速,印度采用三分钟持续风速,日本、韩国、菲律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则采用世界气象组织建议的十分钟持续风速对热带气旋进行定强。不同计量标准的定强数值会有所不同,尤其在飓风级(台风级)以上强度,同单位具体数值方面,计量持续时间越长,定强的绝对值越小。不同计量标准之间的换算以
德沃夏克分析法为主要依据,但实际定强并非完全一一对应,且在实际定强中,不同机构对于同一热带气旋的定强可能有所不同,其定强经不同测量尺度指标换算后也未必完全一致。
具体内容
相关建议
包括凯里·伊曼纽尔(Kerry Emanuel)和拉克希米·坎塔(Lakshmi Kantha)在内的一些科学家批评该尺度过于简单,表明该尺度既没有考虑风暴的物理尺寸大小,也没有考虑其产生的降水量。此外,他们和其他人指出,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与用于测量地震的里氏震级不同,并不是连续的,而是量化为少量类别。拟议的替代分类包括飓风强度指数(Hurricane Intensity Index)和飓风危害指数(Hudricane Hazard Index),飓风强度指数基于风暴风引起的动态压力,飓风危害指数基于地表风速、风暴最大风速半径及其平移速度。这两种尺度都是连续的,类似于里氏尺度;然而,这两种尺度都没有投入使用。
在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一系列强大风暴系统之后,以及2015年飓风帕特里夏之后,一些报纸专栏作家和科学家提出了引入六级飓风的建议,他们建议将六级飓风与风速大于174或180英里/小时(78或80米/秒;151或156节;280或290千米/小时)的风暴挂钩。在2017年
飓风厄玛(Irma)之后,人们再次呼吁考虑这一问题,这是一系列看似可信的虚假新闻报道的主题,称其为“六级”风暴,部分原因是许多当地政客使用了这一术语。只有几个这样强度的风暴被记录下来。在被认为达到大西洋五级飓风的37场飓风中,有18场风速达到175英里/小时(78米/秒;152千米/小时;282千米/小时)或更高,只有8场风速达到180英里/小时或更高(1935年劳动节飓风、艾伦、吉尔伯特、米奇、丽塔、威尔玛、伊尔玛和多里安)。截至当时,被认为在东太平洋达到五级飓风等级的18场飓风中,只有5场风速达到175英里/小时(78米/秒;152千米/小时;282千米/小时)或更高(帕特西、约翰、琳达、里克和帕特里夏),只有3场风速达到180英里/小时或更高。大多数符合这一类别的风暴是西太平洋的台风,最显著的是1979年和2019年的台风泰培和台风夏浪,分别持续风速为190英里/小时(305千米/小时),以及2013年、2016年、2020年和2021的台风海燕、台风莫兰蒂、台风天鹅、台风舒力基,每一次持续风速为195英里/小时(315千米/小时)。也有人建议使用更高的风速作为截止风速。在2018年11月发表的一篇报纸文章中,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研究科学家吉姆·科辛(Jim Kossin)表示,随着气候变暖,发生更强烈飓风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并建议六级飓风将以195英里/小时(87米/秒;169千米/小时;314千米/小时)开始,而另一个假设的七级飓风将从230英里/小时(100米/秒、200千米/小时、370千米/小时)开始。
但根据罗伯特·辛普森(Robert Simpson)的说法,没有必要为萨菲尔-辛普森等级设立第六级,因为它旨在衡量飓风对人造结构的潜在破坏。辛普森表示,当风速超过155英里/小时(249千米/小时)时,如果极端风在建筑物上持续6秒,就会造成足够的破坏,无论其设计如何,都会造成严重的破坏。佛罗里达州的布劳沃德县和迈阿密戴德县有建筑规范,要求关键基础设施建筑能够承受五级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