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是
南朝著名诗人,历仕宋、齐、梁三朝。齐初,曾任竟陵王萧子良主簿,是“
竟陵八友”之一。何逊少年,英才杰出,深为范云爱重。史称:“逊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好。自是每一文一咏,云辄嗟赏。”(《粱书·何逊传》)此诗写于何逊“州举秀才”之后,其时范云任广州刺史。这位青年秀才投诗范云,对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深表仰慕之情,并希望能在仕途上得到他的援助。全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
前四句描写黄昏眺望所见春野景致:萋萋春草,缘着沟陂蔓延,碧绿如茵;朵朵野花,依傍竹篱开放,杂采缤纷。远处暮霭渐起,轻烟澹淡,笼罩垂柳;西天晚霞成绮,云霞与夕照相辉映。这两联写景,属对工致自然,笔触秀丽如画,语句颇见锤炼精心。前一联“缘沟绿草蔓,扶楥杂华舒”,花草虽是江南春天极普通常见之物,诗人却从中体写出自己的感受。这里用“蔓”、“舒”两个动词来描绘青草的绵延与野花的开放,既显示出春天生发之势,又自有一种自然舒展之姿。用“绿”、“杂”对举来状写草与花,这在
谢朓诗中也有过,如《王孙游》:“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杂”字本有一种动意,用在这里给人以错杂成采之感,相对的形容词“绿”亦使人产生类似的动态感,似乎缘沟的野草乃春风染绿,洋溢着一派生机。下联的“轻烟澹柳色”更是篇中佳句。“澹”字沟通诸自然物之间关系,把轻烟、垂柳以及夕阳投射在柳树上的一抹余晖联系起来,显现出烟霭与柳色和谐融合时的那种微妙律动之美,给这幅美丽的春野夕照图中平添了最富有诗意的一笔。
面对这幅优美而宁静的夕景,诗人心中不禁撩起一股淡淡的愁绪。“遥遥长路远,寂寂行人疏,”这两句流露出寂寞惆怅的情怀。路遥人疏的寂寞,是诗人此时的览物所感,又隐寓长路漫漫,吾谁与归之慨,自然引出对范云的思念一意,为下文抒情作一转笔。
后四句抒写思念范云之情。先说自己对对方大德的景仰与怀恋,欲驱车径投其门下。言“命轻车”,见向往之情的急切。忽又转言欲行还止,原因是范氏德望太高,其门下胜友如云,恐怕无人会理会像自己这样一个寒微的鄙野之人。“畋渔”,指种田、捕鱼的人,这是诗人自谦的说法。这几句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想攀范氏高门,又转觉身卑名微,因有欲进不得,欲罢不能的复杂心情。这是何逊早年投赠范云之作,而且对范氏有所希冀,这样写来显得婉转切情,颇为得体。
王夫之评之曰:“寄婉于促,如笙磐之音,虽非琴瑟,自是琅然动人”(
《古诗评选》)。
何逊诗以清新婉丽,造语精美见长,范云、沈约等名家早有很高评价。范曰:“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今古,见之何生矣”(《梁书·何逊传》)。此篇虽系何逊早期作品,亦很能体现其诗“天机自引,天怀独流,状景必幽,吐情能尽”(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的特色。故范云读后即回赠《
答何秀才》一首,极称何逊年少才美,并寄予很高期望。
何逊(?—518)南北朝梁国诗人。梁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何承天曾孙。少为范云、
沈约所称赏。梁武帝天监中,曾任建安王萧伟的记室,并随萧伟去江州。后来回建康,又任安成王萧秀的幕僚,还兼任过尚书水部郎。晚年在庐陵王萧续幕下任职,再度去江州,未几病逝。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事迹具《梁书》卷四九本传,又附见《南史》卷三三《何承天传》后。何逊诗与
刘孝绰齐名,号称“何刘”,诗风明畅,多清丽佳句,声律上已接近于唐代近体诗,其诗对后世诗人有较大影响。有集八卷,已佚。明人辑有《
何记室集》(又称《
何水部集》),今又有《何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