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鸿》是南宋诗人
范成大在赴金陵参加漕试途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前两句用
李白《长相思》诗意,表明路途遥远艰,后两句效杜(甫)诗、柳(永)词笔法,从对方设想,拟想对方的新雨后倚楼而立,寒意入心的情形,转而表达对对方深婉的情意。表面看来,这是一首思乡怀人之作,但更深一层表现的是对国土沦丧、朝政混乱的忧虑,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这首诗以景抒情,写景平淡,抒情清丽哀怨。
作品原文
落鸿①
落鸿声里怨关山②,泪湿秋衣不肯干。
只道一番新雨后,谁知双袖倚楼寒。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落鸿:鸿,大雁。它常常引起人们的相思之情,所以有鸿雁传书之说。落鸿,指孤鸿。另一说是指向南投宿的鸿雁。
②关山:暗示跋涉的艰辛和遥途的隔阻。李白有诗《长相思》:“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白话译文
大雁的悲鸣中传达出对关山的怨恨,
被辛酸的泪水打湿的衣衫久久不干。
在常人看来这不过是一场秋雨罢了,
谁又知道那倚楼的佳人心中的寒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范石湖早年作品,大约作于他读书荐严寺之时。范成大少年时代就父母双亡,家庭担子压在他的身上,他“十年不出,竭力嫁二妹,无科举意”。但为了生计,仍时时外出薄游奔波,风露江湖,因而接触了现实,生发出感慨。这种感慨,既有对农民疾苦的同情,也有对世间不平的愤慨,更有一类是对山河破碎、国事日非现实的深忧。这首《落鸿》,就是后一类诗歌中的一篇。此时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举目无亲,又是一场秋雨至,大雁盘旋,声声哀鸣,惹起作者的愁思。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落鸿声里怨关山”,首句即扣紧题目,不加修饰形容。一“怨”字突出诗的主旨,是全诗之眼。以下的诗句全由这一字生发开去。其实,落鸿之声客观上本无所谓“怨”,哀怨之情纯是人的体味。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于客体“落鸿”观照的心理反映。一句话,这里的“怨”实际上是诗人自己的情感。“怨关山”,“关山”是无生命的存在,怨它似乎毫无道理。认真咀嚼,这正是作者无奈心情的曲折表达。联系下文读者可以体会到:亲人离别,难以谋面,正是由于关山的阻隔。怨关山阻隔,也即怨别离。那么“怨”到何种程度,第二句就给予了回答。
“泪湿秋衣不肯干”中的“秋”,一方面交代了时间季节,另一方面也使读者联想到秋天的万物凋零,不禁触目伤怀,更兼断鸿声声,不免涕泪沾襟,可见情之笃,思之切,这样也可知“怨”之深,泪水流淌不断。没完没了,甚至“不肯干”,更加深了“怨”的程度。因怨,而流泪,因泪,而衣不能干。却用一“肯”字使“衣”人格化,注入了作者感情的浓冽色彩,百倍地表现了“怨”的深变。
“只道一番新雨后,谁知双袖倚楼寒”。三、四两句是由己及人,想到家中亲人的反映。秋天,一番新雨过后。天将冷了,他担心家中亲人倚楼顾盼,不胜清寒。“谁知双袖倚楼寒”运用的是代他人设言的手法,写诗人思念妻子,想象妻子正在家中翘首而望,怀念行人。“谁知”一句最见功力和匠心。“谁知”的反问实际正道出诗人的“已知”。这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深切的思念,同时也是对家中亲人的描写,淡淡一笔,却神韵俱出,情感细腻,笔调深沉。
表面看来,这是一首思乡怀人之作,但更深一层表现的是对国土沦丧、朝政混乱的忧虑。落鸿是被宋高宗遗弃了的中原父老的象征,在“落鸿声里”包含着太多的情感:有对金人残酷统治的愤慨,有对南宋朝廷能早日收复失地的期盼。一次次地倚楼而望,又一次次地失望,内心的苦楚是不言而喻的。诗人在落鸿的哀怨声中听到了中原父老的心声,替他们焦虑、伤心、愤慨,从而抒发出其因山河沦陷而引起的忧国怨情。此诗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言已尽而意未穷。
借落鸿归雁抒发离情别恨,本是传统题材,不乏佳作,然而范成大的这首诗笔法新颖,不落窠臼。诗人于常见的题材中独辟蹊径,出语平淡,情意深厚。
名家点评
中华诗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丁芒《丁芒诗论》:范成大这首七言绝句充分运用了感情的内在逻辑结构,使全诗环环相扣、相互生发、而又逻辑清晰,峦不可分,因而产生了凝聚力。此诗的另一特色就是并不直道其详,而是留下大量想象的空间。读者尽可能驰骋其遐思,来填充诗人留下的这艺术的空间。当然,又并非晦涩,使人看不懂,猜不透,而是铺好了给读者想象起飞的跑道。因为具备这些艺术特色,此诗就显得感情充盈,含蕴深厚,文藻蕴藉,摇曳多姿。范成大工诗,观此绝句,可见其诗艺一斑。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号山中居士,又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年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曾使金,坚强不屈,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词,文赋也享有盛名。著作颇富,传世作品有《
石湖居士诗集》《
石湖词》《
桂海虞衡志》《
吴船录》《
吴郡志》等,存诗190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