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属(学名:Pueraria DC.)是
豆科下的一个属,为缠绕植物。该属共有约20种以上,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至日本。葛根是一种常用中药。
形态特征
缠绕藤本,茎草质或基部木质。叶为具3小叶的
羽状复叶;托叶基部着生或盾状着生,有小托叶;小叶大,卵形或菱形,全裂或具波状3裂片。
总状花序或
圆锥花序腋生而具延长的总花梗或数个总状花序簇生于枝顶;花序轴上通常具稍凸起的节;苞片小或狭,极早落;小苞片小而近宿存或微小而早落;花通常数朵簇生于花序轴的每一节上,花萼钟状,上部2枚裂齿部分或完全合生;花冠伸出于萼外,天蓝色或紫色,旗瓣基部有附属体及内向的耳,翼瓣狭,长圆形或倒卵状镰刀形,通常与龙骨瓣中部贴生,龙骨瓣与翼瓣相等大,稍直或顶端弯曲,或呈喙状,对旗瓣的1枚雄蕊仅中部与雄蕊管合生,基部分离,稀完全分离,花药一式;子房无柄或近无柄,胚珠多颗,花柱丝状,上部内弯,柱头小,头状。荚果线形,稍扁或圆柱形,2瓣裂;果瓣薄革质;种子间有或无隔膜,或充满软组织;种子扁,近圆形或长圆形。
分布
约35种,分布于印度至日本,南至马来西亚。我国产8种及2变种,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中南部至东南部,长江以北少见。此外尚有P. chaneti Levl. (in Bull. Acad. Geogr. Bot. 17:210. 1907)一种,实为Phaseolus radiatus Linn.
本属中有些种类的根可供药用,其中葛P. lobata (Willd.) Ohwi及粉葛var. thomsonii (Benth.)van der Maesen 为商品‘葛根’的主要来源。
属模式种:Pueraria tuberosa (Roxb.) DC.
本属中有些种类的根可供药用,其中葛P. lobata (Willd.) Ohwi及粉葛var. thomsonii (Benth.)van der Maesen 为商品‘葛根’的主要来源。
下级物种
密花葛Pueraria alopecuroides Craib
攀援灌木。分枝被锈色糙毛,直径约6毫米。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背着,箭头形,长约2.2厘米,宽约8毫米,具线条;小托叶线状披针形,稍较小叶柄为长,具线条;小叶宽卵形,先端尾状渐尖,具小尖头或幼时急尖,基部圆形,顶生的小叶长10-15厘米,宽6.5-12厘米,边缘具圆锯齿,膜质,上面被疏柔毛,下面幼时被伏贴的疏柔毛,侧脉6-8对,延伸至边缘,上面明显,下面连同小脉均凸起;侧生的小叶偏斜,长8.5-15厘米,宽5-10厘米;叶柄长10-20厘米,疏被锈色糙毛,上面有槽;小叶柄长0.5-1厘米。总状花序排成圆锥花序式,腋生,开花前极稠密,长22厘米,分枝长约10厘米;苞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急尖,长约1.3厘米,比花蕾长,被锈色长硬毛;花梗长5毫米;小苞片2,长约5.5毫米;花萼钟状,被微柔毛及锈色长毛,萼管长3毫米,裂片披针形,急尖,上方的2片连合,长约5毫米,侧面的长约4毫米,下方的长约6毫米;旗瓣白色,近圆形,微凹,长和宽约1厘米,基部具黄色的斑点,具内弯的耳及痂状附属体,瓣柄长约2.5毫米,翼瓣长圆形,具长附属体,较龙骨瓣稍长,龙骨瓣紫色,长约1厘米,钝;对旗瓣的1枚雄蕊基部分离,花药同型;子房无柄,长约7毫米,被极疏的长柔毛,约有胚珠6颗,花柱上部弯曲,柱头小,顶部有极短的画笔状毛。
产我国云南南部。泰国、缅甸亦有分布。
黄毛萼葛Pueraria calycina Franch.
木质攀援植物。枝被黄棕色长或短柔毛及糙毛,老时毛渐脱落,茎基多少呈鳞茎状。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背着,箭形,具条纹,被短柔毛,上半部卵形,长1-2厘米,基部2裂,裂片长5-10毫米;小托叶披针形,长5-10毫米;小叶近圆形,长7-16厘米,宽6-14厘米,顶生的较宽,侧生的偏斜,两面均被灰色短柔毛,边缘5-7不整齐浅裂,裂片顶端具小尖头;基出脉3;小叶柄长5-8毫米;总叶柄长5-12厘米。总状花序腋生,长10-25厘米,不分枝,被长柔毛;花紫红色,每节生2朵花;苞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5-10毫米,被疏柔毛;小苞片每花下2枚,卵状披针形,长2-3毫米;花萼内外均被锈色糙毛,萼管长3-5毫米,萼裂片4,披针形,长11-15毫米,上方的顶端2裂;旗瓣倒卵形,长约1.6厘米,宽1.3-1.5厘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耳反折;翼瓣长圆形,长1.5-1.7厘米,基部具2耳,龙骨瓣与翼瓣等长,歪斜,具柄,腹面贴生;雄蕊二体,长约16毫米,对旗瓣的一枚雄蕊离生,中部和其他花丝连合,花药同型,花丝长短相间;子房具柄,被丝质短柔毛。荚果长圆形,长7-8厘米,宽8-12毫米,扁平,被黄棕色粗毛;种子肾形,长7-9毫米.宽5-6毫米,扁平,红色或褐色。花期7-8月。
产云南(丽江、鹤庆和永胜等地)。生于海拔2000-2600米的山地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鹤庆。
藤本,具块根,茎被稀疏的棕色长硬毛。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背着,箭头形,上部裂片长5-11毫米,基部2裂片长3-8毫米,具条纹及长缘毛;小托叶披针形,长5-7毫米;顶生小叶卵形,长9-15厘米,宽6-10厘米,3裂,侧生的斜宽卵形,稍小,多少2裂,先端短渐尖,基部截形或圆形,两面被短柔毛;小叶柄及总叶柄均密被长硬毛,总叶柄长3.5-16厘米。总状花序腋生,长达30厘米,不分枝或具1分枝;花3朵生于花序轴的每节上;苞片卵形,长4-6毫米,无毛或具缘毛;小苞片每花2枚,卵形,长2-3毫米,无毛或被很少的长硬毛;花梗纤细,长达7毫米,无毛。花紫色或粉红;花萼钟状,内外被毛或外面无毛,萼管长3-5毫米,萼裂片4,披针形,长4-7毫米,近等长,上方一片较宽;旗瓣近圆形,长14-18毫米,顶端微缺,基部有2耳及痂状体,具长约3.5毫米的瓣柄,翼瓣倒卵形,长约16毫米,具瓣柄及耳,龙骨瓣偏斜,腹面贴生;雄蕊单体,花药同型;子房被短硬毛,几无柄。荚果带形,长5.5-6.5(-9)厘米,宽约1厘米,被极稀疏的黄色长硬毛,缝线增粗,被稍密的毛,有种子9-12颗;种子卵形扁平,长4约毫米,宽约2.5毫米,红棕色。花期9月,果期10月。
产广西、云南和四川等省区。生于海拔1000-3200米的山沟林中。模式标本采自昆明附近。
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a. 葛
var. lobata
粗壮藤本,长可达8米,全体被黄色长硬毛,茎基部木质,有粗厚的块状根。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背着,卵状长圆形,具线条;小托叶线状披针形,与小叶柄等长或较长;小叶三裂,偶尔全缘,顶生小叶宽卵形或斜卵形,长7-15(-19)厘米,宽5-12(-18)厘米,先端长渐尖,侧生小叶斜卵形,稍小,上面被淡黄色、平伏的蔬柔毛。下面较密;小叶柄被黄褐色绒毛。总状花序长15-30厘米,中部以上有颇密集的花;苞片线状披针形至线形,远比小苞片长,早落;小苞片卵形,长不及2毫米;花2-3朵聚生于花序轴的节上;花萼钟形,长8-10毫米,被黄褐色柔毛,裂片披针形,渐尖,比萼管略长;花冠长10-12毫米,紫色,旗瓣倒卵形,基部有2耳及一黄色硬痂状附属体,具短瓣柄,翼瓣镰状,较龙骨瓣为狭,基部有线形、向下的耳,龙骨瓣镰状长圆形,基部有极小、急尖的耳;对旗瓣的1枚雄蕊仅上部离生;子房线形,被毛。荚果长椭圆形,长5-9厘米,宽8-11毫米,扁平,被褐色长硬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产我国南北各地,除新疆、青海及西藏外,分布几遍全国。生于山地疏或密林中。东南亚至澳大利亚亦有分布。
葛根供药用,有解表退热、生津止渴、止泻的功能,并能改善高血压病人的项强、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有效成分为黄豆甙元(daidzein)、黄甙 (daidzin) 及葛根素 (puerarin)等。茎皮纤维供织布和造纸用。古代应用甚广,葛衣、葛巾均为平民服饰,葛纸、葛绳应用亦久,葛粉用于解酒。也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b.葛麻姆
var. montana (Lour.)
本变种与原变种之区别在于顶生小叶宽卵形,长大于宽,长9-18厘米,宽6-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通常全缘,侧生小叶略小而偏斜,两面均被长柔毛,下面毛较密;花冠长12-15毫米,旗瓣圆形。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产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西、广东、海南和台湾。生于旷野灌丛中或山地疏林下。日本、越南、老挝、泰国和菲律宾有分布。
c. 粉葛
var. thomsonii (Benth.)
本变种与原变种区别在于顶生小叶菱状卵形或宽卵形,侧生的斜卵形,长和宽10-13厘米,先端急尖或具长小尖头,基部截平或急尖,全缘或具2-3裂片,两面均被黄色粗伏毛;花冠长16-18毫米;旗瓣近圆形。花期9月,果期11月。
产云南、四川、西藏、江西、广西、广东、海南。生于山野灌丛或疏林中,或栽培。老挝、泰国、缅甸、不丹、印度、菲律宾有分布。
块根含淀粉,供食用,所提取的淀粉称葛粉。
苦葛Pueraria peduncularis (Grah. ex Benth.) Benth.
缠绕草本,各部被疏或密的粗硬毛。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基着,披针形,早落;小托叶小,刚毛状;小叶卵形或斜卵形,长5-12厘米,宽3-8厘米,全缘,先端渐尖,基部急尖至截平,两面均被粗硬毛,稀可上面无毛;叶柄长4-12厘米。总状花序长20-40厘米,纤细,苞片和小苞片早落;花白色,3-5朵簇生于花序轴的节上;花梗纤细,长2-6毫米,萼钟状,长5毫米,被长柔毛,上方的裂片极宽,下方的稍急尖,较管为短;花冠长约1.4厘米,旗瓣倒卵形,基部渐狭,具2个狭耳,无痂状体,翼瓣稍比龙骨瓣长,龙骨瓣顶端内弯扩大,无喙,颜色较深;对旗瓣的1枚雄蕊稍宽,和其他的雄蕊紧贴但不连合。迹果线形,长5-8厘米,宽6-8毫米,直,光亮,果瓣近纸质,近无毛或疏被柔毛。花期8月,果期10月。
产西藏、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生于荒地、杂木林中。锡金、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及缅甸亦有分布。
三裂叶野葛Pueraria phaseoloides (Roxb.) Benth.
草质藤本。茎纤细,长2-4米,被褐黄色、开展的长硬毛。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基着,卵状披针形,长3-5毫米;小托叶线形,长2-3毫米;小叶宽卵形、菱形或卵状菱形,顶生小叶较宽,长6-10厘米,宽4.5-9厘米,侧生的较小,偏斜,全缘或3裂,上面绿色,被紧贴的长硬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白色长硬毛。总状花序单生,长8-15厘米或更长,中部以上有花;苞片和小苞片线状披针形,长3-4毫米,被长硬毛;花具短梗,聚生于稍疏离的节上;萼钟状,长约6毫米,被紧贴的长硬毛,下部的裂齿与萼管等长而顶端呈刚毛状,其余的裂齿三角形,比萼管短;花冠浅蓝色或淡紫色,旗瓣近圆形,长8-12毫米,基部有小片状、直立的附属体及2枚内弯的耳,翼瓣倒卵状长椭圆形,稍较龙骨瓣为长,基部一侧有宽而圆的耳,具纤细而长的瓣柄,龙骨瓣镰刀状,顶端具短喙,基部截形,具瓣柄;子房线形,略被毛。荚果近圆柱状,长5-8厘米,直径约4毫米,初时稍被紧贴的长硬毛,后近无毛,果瓣开裂后扭曲;种子长椭圆形,两端近截平,长4毫米。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产我国云南、广东、海南、广西和浙江。生于山地、丘陵的灌丛中。印度、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亦有分布。
本种可作覆盖植物、饲料和绿肥作物。
小花野葛Pueraria stricta Kurz
灌木,偶蔓生。茎高1-2.5米,枝圆柱形,有条纹,嫩时被灰色短柔毛,老时无毛。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三角状卵形,长达7毫米,被灰色短柔毛;顶生小叶菱形至卵形,长11-24厘米,宽4-12厘米,侧生小叶斜卵形,两面被灰色短柔毛;小叶柄长2-6毫米。总状花序腋生,通常不分枝;花4-6(-8)朵聚生于增厚的短枝上;苞片披针形,长2-3毫米,多少钩状,被短柔毛;小苞片每花2枚,长约1毫米;花萼管长1.5-2.5毫米,萼齿长0.5-1.5毫米,被灰色短柔毛;花冠白色、粉红、紫色、蓝色或黄色,旗瓣倒卵形,长5-8毫米,宽4.5-7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瓣柄,耳内折,无胼胝体,翼瓣、龙骨瓣与旗瓣近等长,均具瓣柄;雄蕊单体,对旗瓣的一枚雄蕊连合至中部,花药同型;子房长3-5毫米,沿缝线被丝质短柔毛,胚珠约10颗。荚果长圆形,长3.5-6厘米,宽0.5-0.7厘米,扁平,淡棕色,无毛至薄被短柔毛,具斜条纹,缝线增厚,有种子5-10颗;种子褐色或黑色,卵形,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种皮上有细疣点。花期5-6月,果期9-10月。
产云南南部(思茅、西双版纳)。生于林中或草地上。缅甸及泰国亦有分布。
须弥葛Pueraria wallichii DC.
灌木状缠线藤本。枝纤细,薄被短柔毛或变无毛。叶大,偏斜;托叶基着,披针形,早落;小托叶小,刚毛状。顶生小叶倒卵形,长10-13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基部三角形,全缘,上面绿色,变无毛,下面灰色,被疏毛。总状花序长达15厘米,常簇生或排成圆锥花序式;总花梗长,纤细;花梗纤细,簇生于花序每节上;花萼长约4毫米,近无毛,膜质,萼齿有时消失,有时极宽,下部的稍宽;花冠淡红色,旗瓣倒卵形,长1.2厘米,基部渐狭成短瓣柄,无耳或有一极细而内弯的耳,具短附属体,翼瓣稍较弯曲的龙骨瓣为短,龙骨瓣与旗瓣相等;对旗瓣的1枚雄蕊仅基部离生,其余部分和雄蕊管连合。荚果直,长7.5-12.5厘米,宽6-12毫米,无毛,果瓣近骨质。花期9-10月。
产西藏(察隅)及云南。生于海拔1700米的山坡灌丛中。泰国、缅甸、印度东北部、不丹、锡金和尼泊尔亦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