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天蛾(学名:Ampelophaga rubiginosa)是
天蛾科葡萄天蛾属的一种动物。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毫米左右、翅展90毫米左右,体肥大呈纺锤形,体翅茶褐色,背面色暗,腹面色淡,近土黄色。体背中央自前胸到腹端有1条灰白色纵线,复眼后至前翅基部有1条灰白色较宽的纵线。复眼球形较大,暗褐色。触角短栉齿状,背侧灰白色。前翅各横线均为暗茶褐色,中横线较宽,内横线次之,外横线较细呈波纹状,前缘近顶角处有1暗色三角形斑,斑下接亚外缘线,亚外缘线呈波状,较外横线宽。后翅周缘棕褐色,中间大部分为黑褐色,缘毛色稍红。翅中部和外部各有1条暗茶褐色横线,翅展时前、后翅两线相接,外侧略呈波纹状。
卵:球形、直径1.5毫米左右,表面光滑。淡绿色,孵化前淡黄绿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80毫米左右,绿色,背面色较淡。体表布有横条纹和黄色颗粒状小点。头部有两对近于平行的黄白色纵线,分别于蜕裂线两侧和触角之上,均达头顶。胸足红褐色,基部外侧黑色,端部外侧白色,基部上方各有1黄色斑点。前、中胸较细小,后胸和第一腹节较粗大。第八腹节背面中央具1锥状尾角。胴部背面两侧(亚背线处)有1条纵线,第二腹节以前黄白色,其后白色,止于尾角两侧,前端与头部颊区纵线相接。中胸至第七腹节两侧各有1条由前下方斜向后上方伸的黄白色线,与体背两侧之纵线相接。第一至七腹节背面前缘中央各有1深绿色小点,两侧各有1黄白色斜短线,于各腹节前半部,呈“八”字形。气门9对,生于前胸和 1-8腹节,气门片红褐色。臀板边缘淡黄色。化蛹前有的个体呈淡茶色。
蛹:体长49-55毫米,长纺锤形。初为绿色,逐渐背面呈棕褐色,腹面暗绿色。足和翅脉上出现黑点,断续成线。头顶有1卵圆形黑斑。气门处为1黑褐色斑点。翅芽与后足等长,伸达第四腹节下缘。触角稍短于前足端部。第八腹节背面中央有1圆痕(尾角遗痕)。臀棘黑褐色较尖。气门椭圆形黑色,可见7对,位于2-8腹节两侧。
翅长45--50mm。体翅茶褐色;触角背面黄色,腹面棕色;身体背面自前胸到腹部末端有灰白色纵线一条,腹面色淡呈红褐色;前翅顶角较突出,各横线都为暗茶褐色,以中线较粗而弯曲,外线较细波纹状,近外缘有不明显的棕褐色带,顶角有较宽的三角形斑一个;后翅黑褐色,外缘及后角附近各有茶褐色横带一条,缘毛色稍红;前翅及后翅反面红褐色,各横线黄褐色,前翅基半部黑灰色,外缘红褐色。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钩形突呈长指形;背兜筒形;颚形突指形,向上方伸出;阳茎基环圆,两侧骨片厚,囊形突很小;抱器平掌状,端部钝圆,布满密集的毛,在中部上方刺形抱器鳞,三至四排;抱器腹突臂状,末端膨大,向上方略弯曲,上面有钝、锐交杂的小齿;阳茎端柱形,顶端有分叉的倒挂齿。
每年发生一代(北京)至三代(江西南昌),各地均以蛹在土下30-70mm深处过冬。一代成虫6、7月间出现,三代成虫分别在4—6月、6—7月和8—9月间出现。成虫卵单产于寄主叶背面,卵圆形,粉绿色。
生活习性
年生1~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中旬羽化;6月上中旬进入羽化盛期。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多在傍晚交配,交配后24~36小时产卵,多散产于嫩梢或叶背,每雌产卵 155~180粒,卵期6~8天。幼虫白天静止,夜晚取食叶片,受触动时从口器中分泌出绿水,幼虫期30~45天。7月中旬开始在葡萄架下入土化蛹,夏蛹具薄网状膜,常与落叶黏附在一起,蛹期 15~18天。7月底8月初可见一代成虫,8月上旬可见2代幼虫为害,多与第一代幼虫棍在一起,为害较严重时,常把叶片食光;进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分布范围
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河南、陕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下级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