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房枯病
植物病害
葡萄房枯病是由葡萄房枯大茎点霉等引起的、发生在葡萄的病害。主要危害葡萄的穗轴、果粒等部位,严重时也危害叶片。穗轴染病,首先靠近果粒的部位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圆形病斑,呈暗褐色至灰黑色,稍凹陷,以后部分穗轴变成红褐色干枯,发病穗轴以下的果粒生长不良,果面发生皱缩。
病原特征
葡萄房枯病病原菌的有性阶段为葡萄囊孢壳菌(学名:Physalospora baceae Cav.,异名Guignardia baccae (Cav.) Trcz.),也叫浆果球座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葡萄房枯大茎点霉(学名:Macrophoma faocida (Via.et Rav.) Cav.),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子囊壳扁球形或近球形,黑褐色,埋于病组织皮下,具突出孔口,大小为200.0微米×180.0微米。子囊无色,圆柱形。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或纺锤形,大小为(15.3—24.0)微米×(6.0—9.5)微米,子囊间有侧丝,线状无色,具2—3个隔膜。分生孢子器半埋生在寄主皮下。椭圆形,暗褐色,顶部孔口突破表皮外露,大小为(104.0—320.0)微米×(80.0—240.0)微米。分生孢子器内壁密生一层分生孢子梗,短小,圆筒形,单胞,无色,长25.0—30.0微米,顶端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单胞无色,大小为(16.0—24.0)微米×(5.0—7.0)微米。
为害症状
葡萄房枯病主要为害葡萄的穗粒、果梗和穗轴,严重时也为害叶片。一般小果梗先发病。发病初期,小果梗基部呈深红黄色,边缘有褐至暗褐色晕圈。随着病斑扩大,小果梗渐变褐色。当病斑环绕一周时,小果梗即干枯缢缩。病斑从小果梗可蔓延至穗轴,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深褐色病斑。染病果梗上着生的果粒先从果蒂部失水萎蔫,出现不规则褐色斑,随即病斑颜色加深,并逐渐蔓延至全粒。后期渐渐干缩,变成紫黑色僵果。在病粒表面长出稀疏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当病斑环绕主穗轴一周时,主穗轴即干枯,全穗果粒亦随之皱缩,呈黑褐色至赤黑色。僵果穗悬挂在枝。
叶片偶尔感病。在叶片上先产生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大,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中央散生小黑粒点,即病菌孢子器或子囊壳。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果、病穗轴或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产生子囊世代地区子囊壳也是主要越冬器官。有研究认为,菌丝体也能在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形成子囊壳。越冬后的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在气温回升、降雨或湿度大条件下释放出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
流行规律
葡萄房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菌丝生长适温35℃,在高温多雨的季节,最适于病菌的繁殖。不同葡萄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差异,一般欧亚系统的葡萄较感病;美洲系统的葡萄发病较轻,如黑虎香等。由于葡萄房枯病菌是一种兼性寄生菌,因此管理粗放、植株生长势弱、郁闭潮湿葡萄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
病害区别
葡萄房枯病和葡萄白腐病的病穗粒颜色相近,不易区别,可根据落粒情况及孢子器大小、疏密、颜色、形成时间区分。葡萄白腐病易落粒,在病穗粒干缩前就能产生灰色、较小、分布较密的孢子器;而葡萄房枯病的穗粒不易脱落,病穗粒萎缩后才产生稀疏、较大、黑色的孢子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22 14:12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