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图》册,明,
董其昌绘,画7开,自题1开,纸本,墨笔,每开纵27.1cm,横19.3cm。
第八开自题:“余于画道不能专诣,每见古人真迹,触机而动,遂为拟之,久则遗忘,都无所得,若欲今日为之明日复然,不能也。册叶小景,不下百本,不知散何处,不曾相值。此册为圣棐所藏,异时舟次晋陵,过从把玩,吾与我周旋,如忘忽忆,亦一快事。癸亥闰十月廿二日,董其昌题。”钤“董氏玄宰”印。另有
陈继儒题识一段。
有学者对董其昌有纪年的传世作品做过统计,其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进入65岁以后的作品数量比过去超出很多,达到绘画创作的一个高峰。此册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七开山水取景简明随意,注意用水天留白拉开远、中、近景的层次,使得大不盈尺的画面具有大山大水的空阔感。画法略参宋二米(米芾、
米友仁)和元代黄(公望)、吴(镇),而松动洒脱的笔墨及其所营造出的淡泊意蕴则完全是董氏的自家面貌。董其昌的山水,一生追摹古人而融会贯通,所谓师古人之心而略其迹。他曾说:“学古人不变,便是篱堵间物。去之转远,乃由绝似耳。”册中自题学古“久则遗忘,都无所得”以及
陈继儒“文人之画,不在溪径,而在笔墨”的题识正是此册艺术意韵的最好诠释。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