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狐直笔(拼音:dǒng hú zhí bǐ)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周·左丘明《
左传·宣公二年》。
成语出处
东周·左丘明《
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董狐直笔”。
成语故事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死后,他的儿子夷皋继位为君,称晋灵公。当时晋灵公只有七岁,于是便暂由相国赵盾来执掌朝政。
十多年后,晋灵公长大成人,便亲自掌握国政。但是晋灵公生性残暴,生活十分荒淫,且又经常滥杀无辜,赵盾见后十分着急,几次向灵公进谏,灵公当面虽不说什么,但心中却十分痛恨赵盾。当时,晋灵公十分宠信大夫屠岸贾。他和屠岸贾商议后,派了一名刺客去行刺赵盾。不料刺客来到赵盾府上,看到赵盾四更天就起来等待上朝,不由得被赵盾忠心为国的精神所感动,不忍下手,于是就告诉赵盾有人要谋杀他,之后便一头撞死在树上。
晋灵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假意召赵盾进宫喝酒,想用一只训练好的猎狗咬死赵盾,不料这一诡计被赵盾的侍卫提弥明识破,当猎狗扑向赵盾的时候,提弥明猛冲上去,一下子就扭断了猎狗的脖子。晋灵公大怒,立刻下令武士们去杀赵盾和提弥明。提弥明一连杀了几个武士,但寡不敌众,终于被武士杀死。
赵盾逃出宫后,正巧遇到他的儿子率领家丁前来营救。此时的赵盾虽暂时脱离了危险,但父子俩不敢再回相府,于是便急忙出了西门,想逃到国外去。这时,他们遇见了打猎回来的族弟赵穿。赵穿看到他们慌慌张张的样子,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赵盾把发生的事情跟赵穿讲了一遍,赵穿说:“你先不要离开晋国,我自有办法请你回去!”赵盾不知道赵穿要干什么,心中很是矛盾,只好跟他说:“我暂时在河东等着。不过你千万要小心,别再惹出祸端来。”
赵穿回到城中,用计取得了晋灵公的信任,随后又以搜罗美女为名,将屠岸贾从晋灵公身边支开,接着,便在晋灵公到桃园喝酒游乐时,指挥将士把晋灵公杀了。杀掉晋灵公后,赵穿将赵盾接回晋都,赵盾便继立晋文公的小儿子、晋灵公的叔叔黑臀为国君,这便是晋成公。
赵穿弑杀晋灵公这件事,一直是赵盾的一大心事。他觉得尽管晋灵公十分昏聩,但总归是个国君,谋害国君的名声实在太难听,对于世代忠良的赵家,真是清白的脸上抹了一块黑。
一天,他找来太史董狐,让董狐把记录朝廷大事的册子拿给他看。只见上面写着:“秋七月,赵盾在桃园谋害了国君夷皋!”赵盾大吃一惊,说:“您记错了吧?谁都知道灵公被杀时我逃亡在外,怎么能将弑君之罪归于我呢?”
董狐听后,耿直地说:“你身为相国,国家大事全由你掌管,虽然当时你不在宫中,但并未离开本国的地界。如果你不认可赵穿的做法,那你事后为什么不治他的罪呢?显然,这件事是你主谋的!”
“可以修改吗?”赵盾又问。“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这才是真正的历史。董狐头可断,此书决不可改!”董狐回答说。赵盾听后,无可奈何,只得作罢。
成语寓意
虽然
晋灵公荒淫无道,但毕竟是一国之君;虽然赵盾被逼无奈,但包庇纵容赵穿毒死晋灵公是真。太史董狐不畏强权,乘笔直书,令人敬佩。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列举了历史上的英雄为信念而坚决斗争的事迹,其中就有“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功罪是非何地问,董狐南史筒宁删”。纵观二十四史,即便是汉唐盛世,也难免为尊者讳,隐去了诸多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董狐刚正不阿,秉笔直书,不失为史官之典范。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掌权者自己带头端正了,下属自然不敢不端正。董狐直笔的典故告诉人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不惧权威,遵循正义,坚守原则,讲正气,立正德。
成语运用
“董狐直笔”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唐·
杜甫《
写怀》:“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君看灯烛张,转使飞蛾密。”
南宋·
文天祥《
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