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河
黄河支流渭河支流北洛河的支流(甘陕境)
葫芦河,古称“华水”,为黄河支流北洛河右岸的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子午岭紫坊畔,自西北流向东南,在合水县太白镇瓦岗川口出境进入陕西省富县,于洛川县、黄陵县交界的交口河附近汇入北洛河。全流域面积5449平方公里,河道全长291公里,干流平均坡降2.37‰,属于跨省河流。
干流概况
葫芦河,古称“华水”,《唐书》称华池水。因流域地势平坦,植被良好,流水清澈见底而呈黑色,故又名黑水。《鄜州志》载:“水黑曰卢,故名卢河。”因卢河而演变为葫芦河。
葫芦河,源于甘肃东北部华池县,东南流经合水县,过太白镇入陕西富县境,再入黄陵县境,抵咀头,陕境流长143.8公里,集水面积3068平方公里,占全河60%左右,平均比降2.4‰。流域为桥山(子午岭)林区,植被茂密,河水清澈,年径流量1.8亿立方米,年输沙量54万吨,每立方米水含沙仅3公斤,已建水库2座,蓄水能力500万立方米,浇地6000亩。
甘肃省境长74.5公里,有资料记为70公里,全长218.3公里(或213.8公里)。有资料载291公里。陕境集水面积3068平方公里,甘肃省境内流域面积2330平方公里,全流域面积大约5398平方公里。
在华池县,葫芦河源头位于子午岭山区紫坊畔乡川家岔(源地海拔高程1680米),林镇以上为二将川(流域面积246平方公里)和荔原堡河(荔园堡川)(流域面积274平方公里)两大支流。一般以二将川河为正源。二将川河,发源于紫坊畔乡刘坪村的王嘴子,向东南流经山庄乡林镇乡,左汇荔园堡川,到东华池(林镇乡辖村)左汇豹子川,于东华池进入合水县界,全长约50公里,在华池县境内河长46公里,主河道比降6.7‰,流域面积1128.9公里,入境径流量120.8万立方米/年,出境径流量2881万立方米/年。水质Ⅱ类,矿化度402毫克/升,灌溉系数14.9,能满足生活饮用和农业灌溉。较大的支流有荔园堡川、小河沟、大风川、豹子川等。
葫芦河东南流,自东华池镇入合水县太白镇境,汇平定川、瓦川、烟景川、曹家寺川、苗村川诸水,在合水县太白镇瓦岗川口出境入陕西省富县,境内长28.5公里,流域面积1193.776平方公里,平均比降0.35%,多年平均流量0.70立方米/秒,年平均总径流量0.22亿立方米(最大,9月,0.033亿立方米;最小,1月,0.008亿立方米)。砂砾河床,河道浅平,流域皆系林区,植被较好。水清澈,质佳,可饮用灌溉。河床两岸多为耕地。
葫芦河继续向东南流,至于张家湾乡雷家角村入富县境,自西北而东南,流经直罗、张村驿、吉子现等乡镇,于南道德乡兴民村出县境入黄陵县界。葫芦河在境内流长109公里,流域面积3057平方公里,河床平均比降1/500;年均径流量11746万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1977)每秒468立方米,最小流量(1959)每秒0.003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每秒3.73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45万吨。封冻期每年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中旬,大约70天左右,冰厚0.44米。
葫芦河由富县的吉子现乡流入黄陵县阿党镇境内,南流至与洛川县交界处的交口河镇对岸注入洛河。境内流长32公里。比降为2.37%。全部流域面积3172.2平方公里。平均流量3.8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2亿立方米。葫芦河流域地形复杂。流经黄陵地段全属山区峡谷。河流下切,断谷较多。河谷深。河岸高。未发生改道和泛滥现象。
水文特征
葫芦河流经子午岭林区,含沙量小,多年平均输沙量仅占洛河输沙量的0.7%,河边稻田连片,是一条清水河,可供人畜食用。葫芦河7、8、9三个月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36%,年内流量分配比较均匀。葫芦河灌溉农田1.8万亩,人们视为“益河”。建国后植树种草,保持水土,大搞农田基建,使12万亩“三跑”(水、肥、土)田变成“三保田”。平均含沙量7.8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35万吨。水质为Ⅱ类,矿化度402毫克/升。
葫芦河流域河川水资源量相对丰富,年平均降水量523毫米,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881.96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854万立方米,地下水1621.92万立方米,重复量1593.96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899立方米,大约是庆阳市的6倍,是黄河流域的4倍;亩均水资源600立方米,约是庆阳市的5倍,是黄河流域的近3倍。流域水资源相对充沛,水质良好。
主要支流
流域内较大支流有大凤川、小凤川、二将川、平定川、连家砭川、荔园川、豹子川等。另有埝沟、大麦秸沟、大东沟、石场子沟、新窑子沟、马驹寺沟、水磨坪沟、娘娘庙沟、老虎沟、桦树沟、蒿地沟、蒿巴寺沟、天池沟、石渣子河、宽坪沟、姜家川、渭家河、野狐子沟、塘坊沟、芦村沟、古木沟、川口沟、黄家河、益水河、鹿首河、董家沟、石嘴河、后北沟、王家河等29条支流小溪。
葫芦河的最大支流是直罗南川小河水,流长57公里,主要流经富县境内,流域面积856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2321万立方米,于直罗镇东注入葫芦河。
开发利用
葫芦河流域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明代就有合水太白等地筑坝护城、引水灌溉和种植水稻的遗迹。建国以后,为了解决城乡群众的生活用水,以及城镇工业、乡镇企业和农业灌溉等用水困难,修建了一批水利工程,建成了华池县的南梁灌溉工程、合水县的太白灌溉等工程。据统计到2010年底,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5处,其中小型水库一座、引水工程5处、提水工程19处、配套机电井10座,现年供水能力2883万立方米,千亩以上灌区2处。
葫芦河流域用水主要有农业灌溉、农村人畜、工业和城镇生活等。2010年葫芦河流域各部分用水量为750.57万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为577.42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76.9%;工业用水量为93.95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2.5%;农村生活用水量为70.87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9.4%;城镇生活用水量为8.34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1%。总供水量中地表水供水量为654万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为96.57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仅为11.2%,水资源开发利用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灌区
南梁万亩灌区,位于县东部二将川和荔原堡川,包括南梁、山庄、林镇3个乡,12个村,属葫芦河水系,为华池县第一处万亩灌区。由3座调蓄水库、5处自流灌区和22处电力提灌站组成。灌溉面积1.18万亩,其中自流灌溉3000亩,电力提灌8800亩。一期工程从1994年开始,至1998年11月,先后建成山庄乡玉咀沟调蓄水库1座;山庄乡玉咀沟、林镇乡七里店、凤川沟口3条自流灌渠;南梁乡河沟门、自家砭,林镇乡梁沟门南、梁沟门北4处电力提灌站。衬砌干渠7条10.3公里,斗渠11条2.2公里,修建各类建筑物224座,安装变压器3台(套),完成投资224.6万元,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073亩。1998年9月,将原设计22处电力提灌站增为27处,灌溉面积8480亩。1999年4月开始实施二期工程,至当年11月,建成南梁乡老城沟口自流灌渠1条,西沟门等电力提灌站14处。衬砌干、支渠24条18.8公里,其他各类建筑物676座,安装变压器14台(套),完成投资348.9万元,发展有效灌溉面积4883亩。2000年底,全灌区共建成调蓄水库1座,自流灌渠4条,电力提灌站18处,完成投资573.5万元,占设计总投资76.5%,发展有效灌溉面积7956亩,占设计面积的66.3%,其中自流灌溉2740亩,电力提灌5216亩。剩余工程仍将继续建设。
渠道
富县境内筑渠引水灌溉工程,主要分布在葫芦河两岸的直罗、张村驿、张家湾3个乡镇。以葫芦河为水源,多灌稻田,洛河川、牛武川、大申号川的引水工程,均以浇菜地和抗旱为主。最早的引水工程据《鄜州志》记载为隋开皇三年(533),上郡(鄜州)太守崔仲方奉命修筑直罗城,开渠灌田,教民秧禾。清道光二十四年,张家湾乡水磨沟修建石渠引水灌溉,至今石渠、水井、水磨等设施遗迹可见。建国后至1989年,全县共兴建自流引水渠道89条,总设施灌溉面积2.5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08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在千亩以上的渠道3条,千亩以下、百亩以上的渠道27条。
富张渠,位于张村驿,以葫芦河为水源,1955年冬,由延安地区水利队勘测设计,工程分两期完成。第一期工程于1956年3月动工兴建,在张村驿镇桌子村附近,长47米,高3.5米石坝1座,主体工程有5孔石拱大渡槽4座,进水闸5座,公路桥3座,排洪桥两座,涵洞3座,跌水8座,斗门11座,人行桥7座,道1座,渠长8.7公里,引水流量1.5m/秒。第二期工程是在第一期工程的基础上,1957年3月开始施工。工程由原渠尾罗儿山跌水处引水,分为东西两干渠道。东干渠由罗儿山退水闸引水,经过阎西门、榆树、姜家沟村尾退水止。渠长5公里,引水流量0.5m/秒,西干渠由原工程跌水上游引水经倒虹吸洞,穿葫芦河底,通过平水沟、杨家、马家沟、寺峪等村,将水退入葫芦河。渠长4.4公里,引水量为0.3立方米/秒。东西干渠共设有进水口2座,渡槽2座,斗门11座,便桥16座,倒虹吸洞2座,涵洞8座,公路桥4座,排洪桥9座,退水闸4座,石渠工程共分为四段,东西干渠各两段。共砌石渠1246米,开挖土渠7910米。于1957年12月12日全面竣工。总设施灌溉面积5540亩,有效灌溉面积3907亩。1963年最大灌溉面积达到5397亩,玉米平均亩产达500公斤,小麦平均亩产300公斤。
双联渠,连接张家湾、直罗两乡镇故名双联渠。该渠以葫芦河水为水源,在黑水寺鹰嘴山石砭下筑长20米,宽4.2米,高2.7米石坝1座,设冲刷闸、进水闸各1处。主体工程建有跌水1座,排洪桥2座,涵洞2座,公路桥2座。工程于1963年7月动工兴建,渠道总长9.5公里,引水流量1立方米/秒。灌区通过安家川、贺家坪、直罗3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设施灌溉面积1500亩,有效灌溉面积1000亩。1964年11月至1966年10月,对双联渠龙王庙一带石渠和安家川村前退水闸与张家沟渡槽石墩进行维修、砌护等工程。工程投入灌溉使用以来,由直罗镇负责管理,各受益村进行分段管理。多年平均灌溉面积800亩,1973年达到1150亩。
胜利渠,位于直罗镇上游,引葫芦河水。1969年7月14日开工兴建,1970年11月23日竣工。主体工程是在距直罗镇上游5公里引水处筑长25米,高26米石坝1座(当时命名反修坝),枢纽工程共建筑斗门3座,便桥2座,55千瓦水电站1处,公路2座,跌水2座,退水桥2座。渠道长7.5公里,引水流量1.5m/秒。设施灌溉面积2500亩,有效灌溉面积1500亩。渠道建成通水后,由直罗镇统一管理,各受益村分段负责维护。
跃进渠,枢纽工程位于阿党乡杰沟村的葫芦河川道,是黄陵县内最大的一座浆砌石坝引水工程。于1958年10月16日开工,属“三边”工程,即:开工后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到1961年修通干渠15公里,完成土方155064立方米,石方5104立方米;投工29万个;建成大小建筑物67座,其中建成拦河坝1座,大渡槽10座,涵洞12座,退水闸12座。累计完成投资66万元,有效灌溉面积2246亩。1962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跃进渠停修,以后再未续建。1983年,黄陵县水利水保局统计,跃进渠有效灌溉面积1450亩。
水库
鸭子咀水库,小(一)型水库,位于乔川乡阳湾湾村鸭子咀沟口。1973年9月开工,1974年11月建成,控制流域面积42平方公里。主坝为黄土均质坝,高37米,长150米。输水洞为1.5×1.3米石拱洞,最大输水量7.5立方米/秒。总库容383万立方米,主要为下游灌区调蓄水量。1983年,由于泥沙淤积,滚筒闸失控,库容腾空,成为干库。
玉咀沟水库,小(二)型水库,位于山庄乡尚湾村玉咀沟口。1971年4月开工,1972年10月竣工,国家投资4万元,群众投劳1.9万工日,控制流域面积17.3平方公里。主坝为黄土均质坝,高12米,总库容1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万立方米,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灌溉面积200亩。1994年3月,将玉咀沟水库作为南梁万亩灌区调蓄水库进行扩建改造,1995年11月竣工。改造后的调蓄水库由主坝、启闭机墩架、输水洞、溢洪道四部分组成。主坝高15.8米,长129米,顶宽5米,总库容51万立方米,调蓄库容3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5.5万立方米。输水洞为长120米、直径1米的混凝土管,最大输水量6.8立方米/秒。溢洪道为长130米、宽4米、深2米的石渠,最大过水量10.5立方米/秒,安全标准仍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灌溉面积由200亩增加到400亩。
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延安市黄陵县境内,水库坝址位于北洛河支流葫芦河河口上游约3公里处,为大(Ⅱ)型工程,由南沟门水库和引洛入葫工程组成。南沟门水库由大坝、溢洪道、导流泄洪洞、引水发电洞、电站等五部分组成,最大坝高65米,总库容2亿立方米。引洛入葫工程由马家河低坝引水工程和输水隧洞两部分组成,每年从洛河向南沟门水库调水4424万立方米,可有效解决葫芦河水量不足问题。项目建成后,年均可供水1.2亿立方米,可有效解决制约延安南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瓶颈问题。同时,年可利用供水发电约800万度,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014年12月24日顺利下闸蓄水。引水工程于2016年4月正式动工建设,共铺设管线13.2公里,开挖隧洞3.33公里,架设供电线路3860米,修建2000立方米、500立方米蓄水池各1座,安装水泵10台。2016年12月底,实现了南沟门水库向县城引水工程试供水,超前6个月完成建设任务。
流域概况
葫芦河流域北至甘宁交界的六盘山地,西与泾河支流环江-马莲河流域相接,东与其干流洛河流域相邻,南与泾河流域接壤。包括华池县、合水县东部、富县西部大部分,绝大部分在华池、富县两县。
上游华池县,属黄土高原残原丘陵沟壑区,发源地位于子午岭西麓。上游二将川河沿岸山庄、南梁、林镇及定汉乡东部有次生林分布,草木茂盛,植被覆盖良好。地处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地区,气候较为湿润。境内农业以玉米、糜谷为主,荞麦次之。经济作物以油料为主。五谷杂粮,各具优势,备受城乡市场青睐;黄豆、养麦是理想的保健食品原料,俏销国内市场。境内石油、畜产、药材、森林、粮油等资源丰富。为长庆油田在陇东的主产区之一。华池一直是民族融合聚居区域。各民族之间有和睦,也有纷争。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华池首当其冲;中原封建帝王北征边陲,华池又是前哨阵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华池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浓厚的高原风韵。华池也是华夏民族的摇篮之一。古属雍州;春秋战国时期隶义渠戎国;西汉时分属直路、郁郅、归德和马岭4县;东汉属参乡焘;县。西魏始置华池县,县治在今东华池村,属蔚州,北周时废。隋仁寿二年(602)复置华池县,属弘化郡;大业十三年(617)为胡人梁师都占据,县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华池县,属林州管辖;贞观元年(627),废林州,华池属庆州。唐武德六年(623),又于今华池境内“括逃户置怀安县”。曾侨治芳池州都督府于怀安县境。宋熙宁四年(1071)十月华池县废,并入合水县,西部仍归安化县。金、元属合水县。明、清分属合水、安化2县。民国二年(1913),民国政府废府置道,改安化县为庆阳县,华池为合水、庆阳2县辖地。1934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同时成立华池县。1958年至1961年合并于庆阳县。1962年恢复华池县。
华池的南梁地区,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在中国北方的策源地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惟一“硕果仅存”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又是陕甘边区的中心根据地和陕甘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南梁革命武装和根据地的创建及其发展,使得陕甘边区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进而为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成为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地。为抗日战争乃至全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抗日战争时期,本县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华池人民响应中共中央“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发展边区经济,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曾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模范县。毛泽东主席为当时华池县县长李培福(时名李丕福)亲笔题词:“面向群众”。解放战争时期,华池人民送军粮,抬担架,做军鞋,支援子弟兵,足迹遍及大西北。
中下游富县,古称鄜州,夏商属西河国地,秦时设雕阴县,隋炀帝时改为鄜城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鄜州,历经宋、元、明、清近1300年。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州设鄜县,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富县。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居陕西省第五、延安市第一。辖6镇1乡1个街道办事处,137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5.85万人。位于中纬度半干旱地区,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春冬季多风干寒,气候升降变化大,干旱频率高。石油资源面积231.36平方公里,控制石油储量7124万吨;探明天然气储量550亿方,控制天然气储量940亿方;探明含煤面积471平方公里,储量4.25亿吨。县境内共有文物古迹遗存点975处,是陕西省35个文物大县之一。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秦直道遗址、石泓寺石窟、开元寺塔、柏山寺塔、福严院塔、战国长城)。是首家全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县、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优质苹果基地重点县、全国现代苹果产业二十强县、2017年完成县区生产总值52.91亿元,财政总收入5.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36元。“直罗贡米”荣获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森林覆盖率64.45%,境内有子午岭天然次生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柴松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有生产油井2679口,2017年生产原油18.5万吨。牛武煤区产能120万吨/年;党家河煤区产能150万吨/年;芦村煤区产能330万吨/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0 14:51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