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凤头鹦鹉,是鹦形目凤头鹦鹉科凤头鹦鹉属鸟类。体长约为40-50 厘米,体重约为815-975克;翅膀和尾巴内侧面是浅淡黄色,鸟喙、脚多呈黑色或暗灰色;雌雄同色;雄鸟虹膜为黑色,雌鸟为褐色;体羽主要以漂亮的白色为主,头顶有黄色冠羽,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冠羽会以扇状竖立,呈一朵盛开的葵花状,故名。
外形特征
葵花凤头鹦鹉体长40-50厘米,体重815-975克,寿命80年。具发达冠羽,能活动。体羽主要为白色。头顶有黄色冠羽,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冠羽便呈扇状竖立起来可达到14厘米长,就像一朵盛开的葵花。葵花凤头鹦鹉雌雄同色,无法从羽色鉴别雌雄。雄鸟虹膜为黑色,雌鸟为褐色。翅膀和尾巴内侧面是浅淡黄色,鸟喙和脚是黑色或暗灰色。葵花鹦鹉的羽冠颜色随产地不同而不同,共有4个亚种,区别在于身体的尺寸和鸟喙的大小不同,其中三种是白眼圈,而葵花凤头鹦鹉菲茨罗伊河亚种是蓝色的眼。
特点是嘴粗厚而强壮,上嘴向下钩曲,两侧的边缘有缺刻,基部具蜡膜。上嘴与头骨的连接犹如绞链一样,能活动自如。嘴的基部具有蜡膜,舌多肉质而柔软,具一个角质的匙状端。翅形稍尖,腿短健,脚上有四趾,前后各有两趾,称为对趾型,爪尖锐而弯曲,适于攀树。
栖息环境
在澳大利亚,葵花凤头鹦鹉栖息于森林,林地和农田耕地,而在新几内亚,它们栖息的高度从低地到海拔1400米的森林都有分活动踪影。常活动于森林或是森林边缘地带的区域,有时候喜欢到乡间的农地去觅食农作物,偶尔在公园或是绿地中也可以看见。
生活习性
葵花凤头鹦鹉通常群居,常常数百只成群,在觅食时会各自分散为一小群,通常在地上觅食,有些会在树上警戒,注意有无危险,有危险的状况时会警告正在觅食的同伴,飞行时常发出沙哑响亮的巨大叫声,有时会到农作物区觅食,造成很严重的农业损失,被视为害鸟,在某些地区的农民被允许可以猎杀破坏农作物的葵花凤头鹦鹉,也有人为了的美丽羽毛而猎杀它们。羽粉较多,需要定期沐浴。叫声嘈杂,愤怒时会竖起头冠。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北部、东部与南部及
塔斯马尼亚、
袋鼠岛,印度尼西亚的东摩鹿加群岛、
新几内亚、
国王岛、阿鲁岛等,也引进一些非原生地的地方如新西兰及数个岛屿。
繁殖方式
野外繁殖期限筑巢于高耸的树洞中,澳大利亚南方的繁殖期在8-1月,北方在5-9月,在新几内亚从低地到海拔1400米的森林都有分活动踪影。一窝约有2-3枚卵,通常2枚,孵化期25至27天,雏鸟留巢期限9到12周。
人工饲养,在繁殖期间会明显地变安静,提供的巢箱要加上坚固的金属边,可使用金属制巢箱,或将其外挂于笼外,否则强大的咬合力会严重地破坏木制巢箱,甚至短期内被完全破坏或底部毁损危急蛋与幼鸟的安全,葵花凤头鹦鹉常在繁殖期间有雄鸟对雌鸟变的很有侵略性的行为,常常会追着雌鸟跑,甚至攻击,所以巢箱可以使用有两个洞口规格(T字型或直立式),这样追打时雌鸟比较不会被逼至死角而受到严重伤害,雌鸟一次约产2至3枚卵,孵化期约30天,9至10星期后羽毛长成,有时对巢箱检查会显的敏感与不安。成鸟4、5岁以后有繁殖能力。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在当地数量非常大,因此不接近弱势下的阈值范围标准。尽管如此,整体数量还是在下降,下降的规模没有被量化,但没有低于弱势的数量规模,出于这些原因,被评价为最不濒危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
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 二类保护级别。
其他内容
2017年2月17日,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发行了新版10澳元纸币的图片样式,有一只硫磺色的凤头鹦鹉藏在纸币左下角,只有在紫外线照射下才可以看见。